第九十一章 刘禅伐吴 (第1/2页)
曹睿的死讯传到蜀中,大家兴奋不已,很曹睿死讯一块传来的,还有两份请愿书。当然是魏延和马岱的请愿书了,两人认为趁此时魏国国内不稳出兵,攻击长安是最佳时机。
刘禅把奏折给大家看,大家也认为现在是北伐的时机。毕竟真正修整了两年,蜀汉现在可谓兵强马壮了,加上魏国出了这么大的事,定然可以事半功倍。
但是刘禅却没有做赞同,甚至都没有参加议论,只是让人把这次的武状元叫上殿来,刘禅要亲自见一见。
这次的这个武状元叫罗宪和前两次的不同,这次的这个武状元,刘禅听过,是三国后期,除了姜维之外,才能最不错的一个。
这个罗宪文武全才,尤其在领兵打仗这方面,相当厉害。他父亲是广汉太守罗蒙,而他从小就很有名气,三岁就能写文章,他的恩师更是刘禅认识的人,谯周。他也是谯周的得意门生之一。
谯周确实相当厉害,三国后期不少人都是谯周的学生,最有名的莫过于陈寿了,因为就是他写了三国志。
历史上,罗宪是去年,也就是二三八年,做了太子中书舍人。是太子刘璿的伴读,后来因为不愿意屈服于黄皓,被贬官了。
直到刘禅投降,他从一个小官,做到了永安太守。本来他想领兵去成都救援刘禅的,可是刘禅没两下,就让谯周忽悠投降了。
罗宪没办法,只能退回永安。而吴国直到蜀国灭亡了,想趁乱入住蜀中。罗宪不同意,在永安顶着吴国大军,打了一年多,城里尸体遍地,都发生了瘟疫,罗宪死活就不开门,反而投降了魏国。
也就是因为罗宪守住了入蜀的大门,所以司马昭才有时间,镇压钟会之乱,才有时间灭掉钟会和邓艾这两员大将的。
然后司马昭在蜀中站稳了脚步,然后敲响了吴国的丧钟。当时进攻永安的是盛曼,盛曼没打下来,陆抗亲自来了,结果也无功而返,可见罗宪的能力不一般了。
当然了对于罗宪这种做法,有说好的,也有说坏的。好的自然是西晋说的了,人家最后毕竟完成了祖国的大一统,而罗宪在这里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说不好的,自然是为吴国鸣不平的人了。如果当时罗宪投降了吴国,趁着钟会之乱,吴国完全可以抢下大半蜀中,到时候完全可以和当时的魏国,或者说后来的晋国平分天下,分庭抗拒。
那么吴国就不会那么容易灭亡了,可能是因为罗宪是谯周的徒弟吧,谯周估计从小就给罗宪灌输了一种思想,那就是忠于天下,而不是忠于某个国家。而在当时的天下,就是魏国,也就是几年后的晋国了。
因为蜀国灭亡后,没两年司马昭就死了。司马昭刚死没几个月,司马炎就登基称帝了,所以罗宪投降了魏国。
罗宪能抵挡陆抗,说明罗宪的军事才能,当然了除了军事才能,罗宪其他方面也很不错,所以叫文武双全。
刘禅看了看,勉励了几句,还是任命罗宪为太子中书舍人。然后罗宪下去了,刘禅开始问话了:“南方几州怎么样了?”
董允答:“南州李丰治理的中规中矩,没有问题。缅州和泰州,因为之前的张嶷将军、董厥和霍戈将军的支援汉中,所以一直由张绍大人独立担当。上次陛下调任向宠将军为两州总督,向宠将军以到任,只不过南方因为未开化之民太多了,人手还是不够!”
“不是派了一大堆进士过去了么?怎么还不够?”刘禅皱着眉头问道。
“这些进士的才能不错,但是在政务处理方面,还有些欠缺,缺少领导人物,张绍大人之才,领一州堪堪够了,不过另外一州,还是没有州牧处理政务,现在是向宠将军在处理!”马谡回答道。
“就没人了么?实在不行,马谡你去顶两年?带几个帮手出来,你再回来!”刘禅也着急,确实人手不够用的。
马谡当然不想去了,可是刘禅说话,他哪里敢反对,只是面露难色。刘禅也知道马谡志不在此,就又问道:“没有别人了么?王伉呢?”
“王伉大人在南州任州牧辅佐李丰大人!”费祎任吏部尚书,他最了解了,所以他说了一句。
“我堂堂大汉,竟然找不出一个治理一州的人才!”刘禅怒了,刘禅之所以这么生气,主要是他下面有大动作,他想做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