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6章 重生之谜(1) (第1/2页)
第448章重生之谜(1)
山‘洞’并不大,也就竹楼里一个堂屋大小,一个圆形的石桌放在正中央,靠近石墙边上有个类似于榻榻米一般大小的石台,从长宽上来看睡上一个人没有问题。
除了这些,就别无长物了,而且很奇怪的是,山‘洞’里分明时常有人清扫,石台和石桌上都显得很赶紧,并没有灰尘满布的样子。
刘一流不由一楞,看来这里的确是有人居住,只是在山腹之处,怎么还会如此明亮,难不成还有什么光源不成?什么火把点亮了能散发出如此柔和的白光,而不是像家里用的松明一般发出的是红‘色’的火光,还伴随着烟熏的味道。
当然他更不会觉得这会是城里人最常用的日光灯,这地方要是都能有电,那就不会有那么多偏远山村还没通电的现象了,也不能说专‘门’为了亮个电灯,就投资百把万搞个小水电站吧,就是那帮喜欢用钱砸着玩儿的土豪也不带这么玩儿的,至少那不费力,在这连飞机都不能飞的地方建那东西,疯子也不会这么干的。
环顾四周,就见‘洞’顶上有一颗鸭蛋大的珠子,散发出柔和的白‘色’光芒,我去,难不成这就是传说中的夜明珠吗?刘一流只觉得一股热血上涌,怪不得‘玉’佛滚烫的火热,敢情不是自己想象的啥玩意儿喜欢这地方,就是因为探测到了好宝贝啊,不错,不错,不亏是我家传的好宝贝,真是会替我着想啊。
刘一流拍拍‘胸’前,一是舒缓下‘激’动的心情,二是顺便给‘胸’前的‘玉’佛一些鼓励,这夜明珠的确够好,等会儿挖下来带出去,卖个几百万是一点儿问题也没有。
哪知道本来到了这石室后,‘玉’佛已经由草原上的滚烫回归了平常的温润,仿佛在此刻感觉到刘一流倍感欢欣的想法以及对它自己的定义,瞬间由温润变成冰冷,把刘一流冰的一跳。
“我靠,你这是生气吗?”刘一流有些傻眼,没想到这石头竟然还能靠温度和自己发上脾气了。
“得,得,看来你和这山‘洞’必然有什么联系,我先不动这珠子,先看看什么人住这儿再说。”刘一流也不管‘玉’佛听不听得懂,自言自语的嘟囔道。
石室里再无旁物,除开进来的‘洞’口,也没有别的出口,就是桌子上摆放着一张不知什么动物‘毛’皮做成的书卷。
刘一流走近一看,上面洋洋洒洒写了几百字的小篆,所用字形根本不是自从1949年建国后推行了50年之久的简体字,而是晦涩难懂的繁体字。
‘毛’皮上所书写的文字全部竖行排列,并由右至左,分明是古人的书写的方式,要知道从百多年的清朝末年开始,因为新标点符号和阿拉伯数字的出现,近代人都已经开始选择采用横排书写方式,直到建国以后在郭沫若的建议下,全民都开始采用我们现在熟悉的横排并由左到右的书写格式了。
看来,留下这个‘毛’皮纸张的人至少也是在100多年以前了,这也算是一件文物了。
仗着好歹读过几年书,这繁体字连‘蒙’带猜也能读懂些,刘一流继续凝神朝文字望去,第一行写道:余葛洪,字稚川,號抱樸子……
刘一流不仅大吃一惊,葛洪是谁他不是很清楚,但这抱朴子名气可就大了。他在前世的十几年里别看学术无成,但对于书籍的阅读量却是非常大,各种野史、杂史看过不知凡几。
关于对抱朴子的介绍从记忆的深处慢慢浮现出来:抱朴子为东晋道教学者、著名炼丹家、医‘药’学家,三国方士葛玄之侄孙,世称小仙翁。他曾受封为关内侯,后隐居罗浮山炼丹。著有《抱朴子》、《肘后备急方》、《西京杂记》等。十六岁开始读《孝经》《论语》《诗》《易》等儒家经典,尤喜“神仙导养之法”。
他继承并改造了早期道教的神仙理论,在《抱朴子内篇》中,他不仅全面总结了晋以前的神仙理论,并系统地总结了晋以前的神仙方术,包括守一、行气、导引和房中术等;据史书记载,抱朴子最后隐居于罗浮山炼丹,至于卒于何年,各种史说纷纭,不得而知。
没想到他的手书竟然在神农架大山深处的烂踪峡绝地里冒出来,如果这章‘毛’皮真是他所留,也许关于对这位历史上极为著名的炼丹方士的记载将会重新改变。
继续往下读去,只见皮纸上写道:余80岁出罗浮,游历天下至此,修行五十载有余,终得成金丹大道……
刘一流不由倒吸一口凉气,怪不得史书记载葛洪卒于何年都各有说辞,原来这位修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