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5章 青壮回村 (第2/2页)
座高楼大厦,农民兄弟们都过上了悠闲的城里人的生活。
必须得悠闲,地没了,手里又有拆迁补偿,又没有知识文化在城里找不到太好的工作,只能天天玩了。
这些本来都忧心忡忡的村民们算是在同伴的嘲笑声中打包着行李回到了村里。青峰山还是那座青峰山,村子还是那个村子,和自己记忆中的一点儿也没变。
可等他们走进村口,还没回自己家,想寻找答案的他们还是发现了变化,首先,果然有背着包挎着相机的游客在村里晃悠,看到他们背着大包小包回来也没有太过惊讶,友善的朝他们微笑,并举起手里的相机给他们拍照,搞得他们还有点儿手足无措。
他们在城里干活了也有一两年了,可他们感觉自己从未溶进那座灯红酒绿的城市,偶尔出去逛逛,那里的城里人们根本就不拿正眼看他们,就连坐公‘交’车,那怕拥挤不堪,也没多少城里人愿意和他们挤在一起,也许,他们是不愿意闻到他们身上就算洗澡了也仿佛洗不干净的汗酸味儿吧。
城市又大,有时候下了车都不知道东西南北了,也不好意思跟城里人问路,所以他们更多的时间,都是窝在工棚里和工友们打扑克,赌点儿小钱,那座城市,他们根本就不知道他究竟美在那里,因为他们虽然在那儿,但却和他格格不入。
这些情况,刘一流怎么能不知道呢?在那个时代,打工几乎就是低档次工种的代名词,自视甚高的城里人,那怕是下岗工人,穷的几乎都没饭吃,也不愿意去工地上干活劳动。连他自己,名牌大学毕业,大学教师,也是‘花’了好几年的功夫,才算是在都市里扎下了根,算是成为了所谓的城里人。
随着时光的流逝,直到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进入自主择业阶段,体面的公务员,所谓的铁饭碗相对于数目庞大的学生群体来说只能是杯水车薪,也只能选择进入‘私’营企业,人们的观念才逐渐发生改变,那句“劳动最光荣”才终于在经济改革‘浪’‘潮’掀起二十几年后不再是一句挂在墙上的口号,在外打工的人们不再饱受歧视的眼光,可地位仍然还处于社会的底层也是不争的事实。
也许,这需要更长的时间去改变,这个世上没有谁比谁更高贵,头翘的越高,就越容易摔跤,不看路都会付出代价,不是吗?
其次,村里竟然传来朗朗的读书声,什么时候村里还建起了小学了?难道老爹说的真没骗人?要知道他们走的时候,家里的孩子上学一直是他们极为头疼的事,学校都在山的那边另一个村里,离青峰村有着十来里山路,一来一回就需要三个多小时,而且这里山高林密,还有大型猛兽,孩子一直是他们内心深处最大的牵挂,这次回来恐怕最大的原因也是因为这。
再其次,碰到的几个叔叔婶婶脸上的笑容多了不说,脸‘色’也很红润,和自己当初离家的时候木然的干笑完全不同。
“老李叔,干嘛呢?”领头的三十来岁的刘青山同背着手低着头正在想什么事情的李大叔打招呼。
“哟,青山,大河,你们回来了,哈哈,看儿子媳‘妇’儿回来了,老刘头儿晚上保准得多喝几碗酒。一路上累着了吧,来,‘抽’支烟解解乏。”
李大叔抬头一看,十来个背着包提着行李的后生们站在自己面前,脸上登时涌起一片笑容。显然,刘村长的奖励见效了,这算是第一批回来的青壮劳动力了,村里搞活的人可多不少了,以后再也不用每次都让他们这些五十好几的老头儿们出大力了。
“‘抽’我的,‘抽’我的。”刘青山一看老李大叔准备从荷包里拿烟,忙从‘裤’子口袋里掏烟盒,自己好歹还在外面挣钱,那能‘抽’在村里留守的老头儿的烟呢,他们可没多少钱,‘抽’他的烟那多对不起老人家,自己这烟是回来的时候专‘门’买的两包“金龙”,一包要五块呢,是用来装点‘门’面的。
“臭小子,让你‘抽’你就‘抽’,还怕把你叔‘抽’穷了是咋的。”李大叔一瞪眼说道。
直到看刘青山他们不掏烟了,这才又笑着把烟拿出来散了一圈,其实也没几个‘抽’,毕竟这是个费钱的事儿,好多人就算想‘抽’,还是多少有些舍不得。
看着手里的烟卷,几个‘抽’烟的青壮年,不仅吓了一跳,这李大叔是‘抽’风了还是怎么的,竟然还‘抽’上了“黄金龙”了,要知道那烟一包可得十块,自己等人在城里也只干‘抽’两块的“老白条”还得省着‘抽’,要不,一个月也得大几十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