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09章 陈建国的决心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209章 陈建国的决心 (第2/2页)

 “有点烦躁,本来科研应该是席师兄全盘负责的,结果他就跟老太爷一样……什么事都堆我身上来了。”

    苏远山伸着懒腰,很是郁闷:“出差都这么忙。”

    周小慧站起身,往下理了理套裙——苏远山让她穿随意点,她却说穿正式点显得有秘书的样……闻言笑道:“你是舍不得压榨他。”

    “倒不是舍不得……好吧,术业有专攻。他干这事儿未必有我干得好,他就专心当他的吉祥物也好。”

    苏远山这句话说的还真是事实,远芯科技园那么多小组,如果非得找一个什么都懂一点的人,那还真非苏远山莫属了。

    而席小丁这种,就让他去搞数学软件,深度学习,人工智能得了……

    反正这些都是今后的方向,而且他手下一帮搞数学的,也只能在搞这些的时候才最是物有所值。

    这边苏远山手机放下没多久便又响了起来,苏远山接通后,便听到父亲的声音响起了。

    “小山,忙完没?”

    “还好,什么事,爸。”苏远山换了个懒散的姿势,他知道最近超算主板已经到了关键时期,找自己肯定是不会让自己帮忙的——这玩意苏远山可真不会,就算他爹让他帮忙他也只能干瞪眼。

    “没什么事,就是告诉你,关于91系列单片机的技术论文已经过了ISSCC,大概月底见刊。”

    “真的!”苏远山一跃而起:“恭喜,爸!”

    “呵呵,不就一篇论文嘛。”

    电话中,苏星河教授倒还真有点淡定。

    虽然一直被儿子熏陶,但苏星河教授依旧不可避免地带有不少老派知识分子的烙印。譬如他就认为,自己都已经著书立说了——还不止一本。再发论文没什么意义,一切以拿出成果为准。

    譬如在开发16位单片机过程中,苏星河就创造性地采用了三级流水线,从而使得执行效率和稳定性都大大提高,简直就是为工业控制领域量身定做的。

    国家那么多科学界的先驱,你看谁在国外发过什么论文了?

    但苏远山不一样,苏远山一直都窜掇父亲,一定要投论文……他还不光窜掇父亲,还一直窜掇几个师兄也要往国外期刊发,哪怕是影响力不那么大,也得发。

    这谈不上什么要“让外国人认可”,而是影响力。

    于是苏星河教授便投了——先改了一次,然后在寄出16位单片机的样片之后,一次通过。

    “爸,你不知道……这真的是国内半导体,乃至国内科研界的一大步。”

    苏远山深深地吸了口气。

    ISSCC(国际固态电路会议),号称是芯片设计中的奥林匹克,它只发布集成电路设计领域最高水平的成果。

    此外还有JSSC(IEEE固态电路期刊)——算是对ISSCC的扩展补充,两者的影响力和价值是等同的。

    要上去的条件很简单,二选一或者二选二。

    最牛逼,创造性。

    The  best  and/or  the  first。

    这也意味着,16位单片机以及采取的家主

    要知道,国内是直到2005年了,才有第一篇诞生于大陆地区的ISSCC论文。

    而此后的十几年中,每年的数量平均下来也就一篇。

    而且有过经历的苏远山知道,国内的科研界在90年代之前,基本上都和父亲一样,只管埋头猛搞,然后参加国外什么会议都是抱着“见识”“学习”的态度去的。

    直到90年代中后期,大批的海龟学者回国,这才慢慢开始整体拓展视野,从而积极拥抱国际科领域,积极刊发期刊,然后建立完善了今后的论文制度。

    而且这片ISSCC的主要意义还在于:这表示大陆从一个被“制裁”的单片机盲区,已经走到了国际先进的水平。

    ……

    又和父亲闲聊了几句后,苏远山挂掉电话,坐在沙发上呵呵笑个不停。

    “感觉比你自己发表了论文还开心。”周小慧抿着嘴,在一旁打趣道。

    “那是,我爸都多少岁了?还能刚出成果。”苏远山颇有些自豪:“嘿嘿,不过也有我的功劳。”

    这句话周小慧就不知道怎么接了,只是笑了笑。

    苏远山抓起手机看了眼时间,吩咐道:“今天就到这吧,明天早上八点起床,九点我们准时出发。”

    “好。”周小慧应了一声,开始收拾文件。

    第二天,两人由远众的司机载着再次前往科技园。

    上午,苏远山和张汝金单独交流了将近两个小时,吃过午饭后,他又和圣光峰,意大利人阿尔齐德等分别交谈了一番。

    勉励当然谈不上,只是他作为远芯的实际掌控者,对这些不远万里来到沪市得人,要表示出足够的诚意和重视。

    下午,苏远山谢绝了张汝金要送他出厂的要求,只由陈建国陪着他走出厂区。

    ……

    “小山,我不骗你。要从铝换到铜,真的不是一般的难。”

    陈建国两手插在衣兜里,不停地踢着地下的小石子,眉头皱成了一个深深的川字。

    他抬头望着苏远山:“铜导制程这一块,涉及到化学和物理气相沉淀……我现在深深地感觉自己知识不够用。”

    “没事,不急。”苏远山笑着安慰道:“谁也不是生来就会的,慢慢学。”

    “……我看你就是生来就会。”

    苏远山:“……”

    “师兄,真不要着急。”苏远山盯着陈建国眼轻声道:“哪里不会学哪里,我都不要你出成果,你着急什么?”

    陈建国直直地看着他:“哪里不会学哪里?那学到最后不是个门门懂,样样瘟吗?”

    “额……也不能这么说,我的意思是,弄懂大原理之后,你可以掌控全局,不需要你专精到每一步。你只需要知道方向,确定目标,然后拼命地让手下团队往方向钻就行了。”

    “话虽如此,但老看到一直试验失败,然后钱还稀里哗啦地烧,总是觉得很不爽。”

    “呵呵……这才烧到哪跟哪?”苏远山把着陈建国的肩膀,大气也不喘:“七年,五亿美元——够不够?”

    “我靠……”

    “真的,师兄,我不骗你,那不是技术,是方向。”

    陈建国一口气憋到腹腔。

    他知道,一旦苏远山说出方向,那就一定是方向。只要是方向,那就算再头破血流,也得闯过去。

    他一握拳,有些恶狠狠地道:“好!七年,老子大不了再读个博!”

    书阅屋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