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二章 让孩子过一点穷日子(2)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二章 让孩子过一点穷日子(2) (第1/2页)

    实际上,培养孩子的自立精神,就是让孩子学会依靠自己,挣自己的钱,吃自己的饭,从而有效培养他的财商。这一点,香港著名实业家李嘉诚先生给今天的父母做出了很好的榜样。

    长期以来,李嘉诚先生特别支持内地的公共事业,历年累计捐款已达4亿多港元。他曾设立2亿港元的中西部教育基金,帮助中国西部改善目前落后的现状。

    李嘉诚不仅事业有成,而且在教子成才方面也有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他教育两个孩子不要依靠父母来生活,而应该是依靠自己的努力,通过刻苦学习为以后的事业打下自己坚实的基础,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练就一身立足于社会的高超本领。

    李泽钜兄弟俩只有八九岁时,李嘉诚就开始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商业思维。他让孩子们参加董事会,一方面让他们列席旁听,另一方面也让他们就某些问题来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参加董事会,两个孩子在取到了父亲以诚信取胜的生意经的同时,也提高了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这段经历为他们的未来事业添加了成功的砝码。

    李嘉诚不希望让孩子生活得过于安逸,他要让孩子体验到生活的艰辛,而不仅仅是品味到其中的甘甜。所以,在很小的时候起,李泽钜两兄弟就感觉,自己与普通人家的孩子一样,因为他们经常与父亲一起挤电车,上学也是这样。

    为此,他们还常常感到奇怪,于是李嘉诚温和地解释说:“在电车上能接触到许多不同职业、不同阶层的人,从他们身上可以看到从业者的艰辛,可以看到平民大众的生活。只有经常与他们在一起,才能体会到任何东西都是来之不易的,这些都是坐在私家车上无法得到的。”

    此外,李嘉诚也很少给他们零花钱。有时候,李泽钜兄弟俩就怀疑,自己的父亲是真的像其他人说的那么富有吗?不过,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渐渐地明白,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在圣诞节或其他节日收到一份丰厚的礼物,他们只是非常幸运的少数人而已。而他们的幸运来自于父亲的双手与汗水。正是凭着一股韧劲,他们的父亲在困苦的战乱年代,在十几岁时,就担负起养活兄弟姐妹的重担,再加上勤奋与好学,他们的父亲才拥有了现在的成就。

    最终,两个孩子没有辜负李嘉诚的期望,都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美国的斯坦福大学。很快,他们也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了。

    毕业后,他们希望在父亲的公司里干一番事业。然而,李嘉诚却断然拒绝了,他要把他们推向社会,让他们在社会的风雨中成长,锻炼成才!

    于是,兄弟俩到了加拿大,一个开设了地产公司,另一个则成了多伦多投资银行最年轻的合伙人。他们兄弟俩凭着从小养成的坚忍不拔的毅力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把公司和银行办得有声有色,成了加拿大商界出类拔萃的人物。

    正是李嘉诚的“冷酷无情”,把孩子逼上了自立之路,锻造了他们勇敢坚毅、不屈不挠的人格和品性。

    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李泽钜两兄弟从父亲那里得到的确实是一笔无价的财富――自立。因为有了它,他们的人生才变得更有价值。能够掌握自己人生轨迹的人,是成功的,更是幸福的。

    一个孩子如果不能自立自强,只能是父母和社会的负担。但是,现在有些父母的确没给孩子自立自强的机会。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任性、依赖性强是他们共有的“综合症”。这样只会造成他长大后生活自理能力极差,自立也就无从谈起了。

    财商培养建议:

    1.帮孩子克服依赖心理。

    善于驾驭自我命运的人是最幸福的人。孩子只有摆脱了依赖,抛弃了拐杖,具有自信,能够自主,他才能走向成功。培养孩子的自立精神,首先要帮助孩子克服依赖心理,否则,孩子就会在人生路上丧失很多机会。

    德国诗人歌德曾说:“谁若不能主宰自己,谁就永远是一个奴隶。”可以设想,一个处处依赖父母、依赖别人,把自己的命运寄托在他人身上的人,怎么可能会有大的作为呢?

    依赖心理是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会影响孩子独立人格的完善,制约孩子的自主性和创造力,从而阻碍其自立能力的发展。所以,一定不要让孩子依赖父母,让孩子也明白,父母不能跟他一辈子,他自己一定要学会自立,学会独立生活。

    2.给孩子长大的机会。

    作为父母,给予孩子真正的爱,就是要努力为孩子创造一个广阔的空间。大胆放开手,给孩子长大的机会,让他自己长大,这样才能培养孩子的自立精神。正如现代政论家邹韬奋所说:“凡是儿童自己可以干得来的事情,总是让他们自己去干,看护或教师至多在旁指导或看着,决不越俎代庖,这是要从小就养成他们的自立精神。”

    如果父母总是认为孩子还小,什么事都不懂、什么也不会做,所以就必须为孩子做这做那,那么孩子可能就因此没有“长大”的机会了。

    其实,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存在着一个非常温柔的陷阱,这是父母亲手为孩子辛辛苦苦挖掘的,因为过分庇护孩子。掉进陷阱里的孩子,由于被剥夺了犯错误和改正错误的权利,从而也失去了长大成人的机会,也就丧失了自立精神。

    3.多鼓励孩子。

    要让孩子变得自立,就要求父母记得时刻鼓励孩子,让孩子在困难面前不低头,要勇往直前,不卑不亢。孩子在开始独立做事的时候,即使结果算不上完美,出现一些失误,父母也应该鼓励他,否则孩子就会丧失自信心,产生自卑感。当然,父母对孩子也需要有耐心,让他做一些从未尝试过的事情,多接触一些社会活动。

    另外,孩子在自立方面取得了进步,父母要及时肯定和鼓励孩子。让孩子对自己的行为有信心,这样孩子才能继续一如既往地按照要求去做,形成孩子自立与父母鼓励的良性循环,进而让孩子实现真正的自立。

    4.让孩子吃点苦。

    要让孩子吃点苦,受点磨难,这是为了磨砺他的意志,陶冶他的情操,丰富他的阅历,当然,更有利于培养他的自立精神。

    天下父母都疼爱自己的孩子,但只有为孩子准备好一切才是爱吗?不是。要舍得对孩子进行吃苦教育,孩子才能真正自立于社会。

    §§§7、掌握生存能力的孩子有“钱”途

    相对于生存的意义来说,金钱的意义是非常小的,并且过多的金钱只会让孩子丧失生存能力。相反,孩子只有掌握了生存能力,他才能更好地创造财富。

    父母应该明白,生存能力是孩子人生发展的必备素质。要想让孩子在竞争日益的社会上立足,获取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财富,就一定要让他具备生存的能力。

    可实际上,没有生存能力的孩子越来越多。在全国某高教园区的大学城,有数百名“陪读父母”,他们或者因为子女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或者担心子女在学校谈恋爱、玩游戏而耽误学业――无论出于什么目的,“陪读父母”的存在至少说明了目前部分大学生根本不具备生存能力。另外一点,在这个时候,父母还不给孩子培养生存能力的机会而甘愿做“陪读父母”,可见父母对孩子的“爱”是何等的“沉重”!这不得不让人深思。

    其实,财富与生存能力息息相关,切不可只知道财富而不懂得生存,殊不知,一个人一旦具备了生存能力,财富就离他不远了。

    有一个年轻人,想到城里去找一份工作。可是到了城市后,他发现城里没一个人瞧得起他,因为家庭的贫困,他没有读多少书,当然他也就没有那个让人看得起的文凭。于是,他决定要离开那座城市,忽然,他想起了当时一位很有名的银行家罗斯。他想:“我得给他写一封信才能消除我心中的忧伤。”

    信很快写好了,在信中他向罗斯倾诉了命运是怎样捉弄他的,对他是如何的不公。在信中,他还特别提到:“如果您能借一点钱给我,我会先去上学,然后再找一份好工作。”

    信寄出去了,年轻人开始在旅馆里等待罗斯的回信。几天过去了,他在用尽身上的最后一分钱后,将行李打好了包准备离开。就在那时,旅馆老板递给他一封信,信正是他盼望的银行家罗斯回复的。但是,并不像年轻人想象的那样,罗斯在心中没有对他的遭遇表示同情,而是给他讲了下面这个故事:

    在浩瀚的海洋中生活着很多鱼,那些鱼之所以能在水中游弋,是因为它们都有鱼鳔。但是,有一种鱼却没有鱼鳔,这就是鲨鱼。按照常理来说,没有鱼鳔的鲨鱼来说是不可能在海里生活下去的。因为没有鱼鳔就会造成它们行动的不便,就会很容易沉入水底,在海洋里只要一停下来就有可能丧生。但是为了生存,鲨鱼只能不停地运动。很多年过去了,鲨鱼因为不停的运动而练就了强健的体魄,并成为同类中最凶猛的鱼。

    最后,罗斯在信中写道:这个城市就是一个浩瀚的海洋,拥有文凭的人很多,但成功的人却很少。而你现在就恰恰是一条没有鱼鳔的鱼……

    那天晚上,年轻人躺在床上久久不能入睡,他一直在想银行家罗斯的回信。然而就在一瞬间,他改变了主意。第二天,他跟旅馆的老板说:“只要给我一碗饭吃,我就可以留下来当服务生,一分钱工资都不要。”旅馆老板看到眼前这个如此便宜的劳动力,便很高兴地留下了他。

    10年后,他的财富令全美国人羡慕不已,而且他还娶了银行家罗斯的女儿,他就是石油大王哈特。

    所以,父母应该让孩子学习那条没有鱼鳔的鲨鱼,鲨鱼从生存到优秀再到卓越,是它们把握住了自己的命运,拥有了极强的生存能力。

    其实,有时候阻止一个人前进的不是贫穷,而是优越。所以,成就孩子成为强者的往往并不是优越的环境,而恰恰是困境和磨难。同样,阻碍孩子发展的通常不是贫穷,而是太多的拥有。

    孩子总有一天要离开父母,走向社会,独立生活。我们也知道孩子不可能孩子一直留在我们身边。可是现在,有太多未成年的孩子缺乏自立能力,因为他们没有尝试社会中的酸甜苦辣,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已经是非常习惯了。

    那么,为人父母者到底应该怎样去爱孩子,怎样培养孩子的生存能力呢?或许,从下面的故事中能够获得些许启示。

    杰奎琳的第一任丈夫是美国总统肯尼迪,第二任丈夫是世界船王奥纳西斯。尽管她扬名天下、家财万贯,但她仍不能容忍儿子约翰日后成为一个无所事事的花花公子,她决定要把儿子打造成为一个成功的人。

    为此,在约翰11岁的时候,杰奎琳就把他送到了英国一个岛屿上的“勇敢者营地”去接受训练。在那里,约翰学会了爬山,还学会了驾驶独木舟和帆船,这些都锻炼他刚毅果断的独立人格。

    在约翰13岁时,杰奎琳又送他到美国东北部缅因州的一个孤岛上去学习独立生活的技能。这种技能训练非常艰苦,在20天的训练中,不给食物只给一加仑水、两盒火柴和一本在野外如何谋生的书。训练过后,约翰的自立能力又提高了很大一截。两年后,当约翰15岁时,杰奎琳再送他到非洲肯尼亚的荒野里自求生存。

    当约翰中学放暑假时,杰奎琳还把儿子送到“国家户外学校”参加为期70天的训练。随后,她又送约翰参加和平队赴危地马拉从事地震救灾工作,以此来更进一步强化约翰的独当一面的才能。

    应该说,约翰自幼就是一个羞怯、自卑、依附性强、优柔寡断的孩子,但正是在他母亲杰奎琳的锤炼独立人格的家教观念下,他成长为一位理智节制、积极向上、自信潇洒而又圆通练达的青年。

    在布朗大学毕业后,约翰先在印度工作了一段时间。3年后,他入读纽约大学法律系。后来,约翰顺利成为曼哈顿一名检察官,在打赢6场官司之后毅然辞职。1995年9月,约翰成功创办《乔治》杂志,任董事长。

    很多父母可能没有杰奎琳那么富有,但他们却异常舍得在孩子身上花钱,几乎可以答应孩子的任何要求,但孩子却不答应父母的要求。父母对孩子的这种无原则的“爱”,会把孩子“培养”成为一个好吃懒做、依赖性强的人。看看杰奎琳的教子之道,想想孩子未来的发展,是否也该改变一下自己的教育方式了呢?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人走进了大森林去寻找一座宝藏,几天后,他终于找到了那座价值连城的宝藏,但不幸的是他迷路了,带去的食物也吃光了。

    就在他感到生存无望的时候,他遇见一个老猎人。他请求猎人给自己一点儿吃的东西,但老猎人没有满足他,而是送给他一杆猎枪。靠着这杆猎枪捕食,他活着走出了大森林。

    这个故事告诉父母,如果你想真正对孩子负责,就应该把生存的能力教给孩子,而不是只留给孩子一大堆金钱。相对于生存的意义来说,金钱的意义是非常小的,并且过多的金钱只会让孩子丧失生存能力。相反,孩子只有掌握了生存能力,他才能更好地创造财富。

    所以,每一位父母首先应该教会孩子的就是生存能力,而不是先让孩子学会花钱。否则,就犯了“本末倒置”的错误。

    财商培养建议:

    1.让孩子学会适应环境。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格里尼博士指出,每一位父母都应该知道,在现实的社会中,大人不可能总是为孩子提供一个完美的生活环境,所以,父母如何让孩子迅速适应环境,才是最重要的。

    需要注意的是,适应环境不是一味地“顺从环境”,根据环境条件改变自身、调节自身,试着与环境条件保持协调,才是其本意,才能真正生存。只有适应环境,才能改变环境、创造环境。

    2.让孩子学会把握机遇。

    也许现在的孩子会说:“我的人生中从来没有出现过机遇。”父母要让孩子明白,机遇只不过暗藏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之中,如果他有一双智慧的眼睛,就会发现机遇无处不在;但如果他很粗心,就只能看到生活平静如水的表面,而很难发现藏在其中的宝藏。

    3.教孩子树立正确的生存意识。

    对父母来说,培养孩子生存能力的关键之一是要对孩子进行自我生存意识的培养,让孩子调节自己的心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应该让孩子意识到生命是无限宝贵的,每个人都应该珍惜和爱护。

    4.教孩子学会抵抗挫折。

    对于孩子来说,经受挫折是不可避免的,作为父母,应从积极的方面引导孩子正确对待所遇到的困难和挫折,使他认识到困难和挫折是生活中的一部分,并教育他如何应付所遇到的挫折,提高挫折耐受力。

    §§§8、孩子炫耀金钱不利于成长

    不谙世事的孩子如果沉迷于“炫耀金钱”之中,那他就不会静下心来锻炼自己的双手和大脑,就不会用心去学习高超的创富本领。

    在国外,很多富翁级的父母这样教育孩子,他们让孩子抛弃身份荣耀感。因为他们意识到,让孩子拥有一种天生的金钱和地位上的优越感对他的成长有百害而无一利。他们只给孩子很少的零用钱,鼓励孩子自己去打工挣钱,这样让孩子明白:金钱的获得并不是轻而易举的;钱也是会用完的;有价值的财富要靠自身的努力去积累;积累财富的过程或许比财富本身更有价值。

    德国一位富翁对自己的女儿说:“……你说得很对,我是很有钱。但是,那是我赚的钱,虽然你是我的女儿,但你也不能随心所欲地花我的钱。而且,即使你将来自己赚了很多钱,也不要把它们毫无节制地花掉。”

    所以,今天的父母应该告诉孩子:自己的未来要靠自己去创造,而不要靠父母勤劳和努力赚来的钱生活,不要让孩子滋长一种身份荣耀感,更不能让孩子炫耀金钱。

    在美国耶鲁大学300周年校庆之际,全球第二大软件公司“甲骨文”的行政总裁、世界第四富豪艾里森应邀出席典礼。

    艾里森当着耶鲁大学校长、老师、校友和毕业生的面,说出一番惊世骇俗的言论。他说:“所有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等名校的师生都自以为是成功者,其实你们全都是失败者,因为你们以在有过比尔・盖茨等优秀学生的大学读书为荣,但比尔・盖茨却并不以在哈佛读过书为荣。”这番话让全场的听众目瞪口呆。

    到今天为止,像哈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