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谈写作(四十五)《曲笔》 (第1/2页)
曲笔
1、古时指史官不据事直书,有意掩盖真相的记载。曲笔这种手法,是从写史开始的。春秋时,齐国大臣崔杼纵容别人杀死君主庄公,史官写道:“崔杼弑庄公”。崔杼一看不对劲,将他杀了;史官都是世袭的,哥哥死了,弟弟拿起笔来,也写“崔杼弑庄公”,崔杼又杀其弟;另外一个弟弟来了,也这样写。崔杼大概被这阵势吓住了,终于没再动手。不过,后来的史家可没这么幸运。明成祖朱棣攻下南京,夺取侄子的皇位后,让方孝儒起草即位诏书,其实就是让他来为自己在历史上做伪证。方孝儒落笔便写“燕贼篡位”,朱棣让他重新写,并威胁要杀他九族,方孝儒不服气,梗着脖子犟嘴:“莫说九族,十族何妨!”朱棣说,好,我就灭你十族。史家既然不为我所用,大不了多杀几个人。
2、指写作时故意离开本题,不直书其事的笔法。一次次血淋淋的教训过后,史家为不触怒当权者,开始采用曲笔寻求平衡点。其方式,一是完全按当权者的意愿去写,昧着良心说瞎话;一是在保留事实的基础上表一下态,比如说大清朝灭大明朝乃是顺应天理之类。前一种不在少数,后一种则最为常用。恐惧威压下的曲笔,几乎就是踩着钢丝跳舞,一方面是良知,一方面是大棒和砍刀,要想跳得好看又不掉下来,谈何容易!不过,因为曾产生一时之功效,到了近代,以杂文形式进言者也开始试着采用这一招。《呐喊》中就有一些“曲笔”,在《药》的瑜儿的坟上平空添上一个花环。《药》这篇小说,既写了华夏两家由于愚昧麻木所造成的家破人亡的悲剧,也写了革命者由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