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十六章 又见马邑之围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十六章 又见马邑之围 (第2/2页)

厥兵力十分之一都不到。且恰巧巡视边防的山西河东慰抚大使唐公李渊,并马邑讲武堂大小官员,学员近两百人身陷城外,情势危急。

    城楼之上,隋军将士严阵以待,弓弩手引箭待发。但目睹城下遍布山野的敌军,既便是这些敢战之士,也心惊胆战。

    一行人疾步奔上城楼,为首一个年近六旬,须发花白,全身披挂,手按宝剑,神色极为凝重。此人便是大隋老将,马邑太守王仁恭。当他领着马邑一班官员奔上城楼,向下眺望时,也不禁神色为之一变。

    养虎不成终为患,北夷终究还是成气候了。先帝还在时,突厥人尚且畏惧几分,当今天子不施仁政,残暴害民,突厥于北面积蓄实力,终于尾大不掉了。

    “敌军忽至,我毫无防备,兵力悬殊如此之大,如之奈何?”他这话似在自语。但话音方落,一人靠上前来。身长七尺有余,仪表魁伟,双目如炬,约四十岁上下,目视突厥大军良久,说道:“北夷此番进兵马邑,非为入寇而来。”

    敌人四万大军已经兵临城下了,他居然说对方不是为了入侵而来,这人不是有病就是对军事一窍不通。

    但王仁恭听了这话,竟然频频点头,言道:“话虽如此,然敌犯我疆境,我负守土安之责,岂能无动于衷?”

    “府君,唐公与讲武堂官员学员均身陷城外,我军极为被动,不如静观其变。”那人沉声说道。

    正说话间,背后响起争吵之声,王仁恭对那人施以眼色,后者会意。折身奔下城楼,见城门口有两人正与卫士争吵。其中一人他认识,便是讲武堂教头刘弘基。

    “怎么回事?”那人上前问道。

    “药师兄!”刘弘基一见来人,面露喜色。

    “你怎么会在城里?”那人问道。

    刘弘基满面懊悔之色,摇头道:“今日讲武堂休假半日,下官入城会友,谁料……”语至此处,他侧开身子,向身后的李世民介绍道:“二公子,这位便是我经常向你提起的马邑郡丞,李靖,李药师。”

    李世民吃了一惊,急忙问道:“可是寿光县公韩大将军外甥?”

    他所说的韩大将军,便是当朝名将韩擒虎,人如其名,突厥人畏之如虎,见其军旗,宁肯避走也不愿与之交战。而这个韩擒虎最引以为傲的却不是他的赫赫战功,而是他的外甥,曾经摸着外甥的头说“可以与我讨论孙吴兵法的人,也只有你了。”

    李靖不知为何,听李世民提起已经去世的舅父,眉头微皱,但还是有礼有节的回答道:“正是。”

    “李兄,这位便是唐公李渊二公子,李世民。”刘弘基又介绍道。

    李世民这个名字,在这一带绝对是响亮的,任何人即便不认识他,听到这个名字也该露惊讶之色,可李靖神色不改,只微微拱手:“久仰,不知二公子这是……”

    “闻突厥兵至,世民有要事面见王府君。”李世民神情略显焦急。父亲身陷城外,生死未卜,换成谁也轻松不了。李靖闻言,略一沉吟,即让道路,伸手道:“请。”

    就在马邑城内众人为营救唐公而心急如焚时,李渊率讲武堂众人已撤至马邑城右面山谷之中,突厥人并未追来。当时天色已暗,却不敢生火,惟恐暴露目标。近两百人,兵不离身,衣不解带,随时准备作战。

    天色完全黑下来,史怀义派出岗哨,命令其余人就地休息,保存体力。先前撤退时,走得匆忙,并没有携带食物饮水,好在这些讲武堂学生下午休假大多数都跑进城里打了牙祭。否则一夜饿下来,明天天亮还有没有力气都是未知之数。

    “如今我等身陷险境,手下仅不到两百人马,你有什么想法?”李渊一边整理着箭筒,一边向史怀义问道。

    “卑职不过是右武卫下一名小小的鹰击郎将,哪敢在唐公面前班门弄斧?”史怀义回答道。

    “你又何必过谦?令尊在世时威震北夷,辞世之日,天下识与不识,莫不为之扼腕。有道是虎父无犬子,你必有退敌之策。”李渊语气低沉,似乎很为史怀义的父亲感到惋惜。

    史怀义沉默好大一阵,李渊也不催促。讲武堂号令严明,近两百人呆在一起,居然没有一个人说话。山谷中,只听到虫儿吱吱乱叫,一轮圆月高挂,映得谷中树木如张牙舞爪的鬼魅一般。

    这处山谷可不寻常,历史有名的“马邑之围”就发生在这里。当年,西汉将领王恢提三十万大军,埋伏在马邑左右山谷之中,派遣与匈奴有生意来往的人引诱匈奴军臣单于亲率十万铁骑,直逼马邑。可惜这次伏击,却因为汉军内部叛徒的出卖,让军臣单于预先得知情况,逃之夭夭。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