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手执双兵步战突围 (第2/2页)
人至府堂正中站定,齐向堂上官员施礼。王仁恭心系李渊安危,劈头问道:“唐公可曾脱险?现在何处?”
李世民念父心切,不由自主的站起身来。
“回府君,唐公已率讲武堂官员学员撤退到右边山谷之中,突厥并未发现我等踪影。我四人奉命潜回城中,告知府君,明日北夷攻城之际,唐公于谷中举疑兵,迫敌后撤。届时,请府君率全城兵马,出城佯攻,挫敌锐气。”三人中,那长相清秀,气质儒雅的少年朗声报告道。
王仁恭听罢,拍桌赞叹:“妙计!不战而屈人之兵!”左右官员,纷纷附和,都言唐公此计甚妙,一则可以创造机会,安然回城,二则挫北夷锐气,叫他心神不宁。
“好!我已知晓,你们辛苦了,下去用饭歇息吧。”王仁恭放下心头大石,和颜悦色的对三人说道。
三人正要出去,马邑郡丞李靖突然问道:“你三人可是讲武堂学生?”
“回大人,正是。”孙荩忱回头答道。
李靖面露赞许之色,唐公远见卓识,上奏天子创办讲武堂。未来,这些学生必将成为军中骄子,对抗北夷,平定天下,就靠这些年轻人。
三名讲武堂学生向外走去,府堂上众官热切讨论明日战事,就在这个当口,一件出人意料的事情发生了!那三名学生中,看模样年纪最小的一个,突然扑向身材最为高大之人,拳脚相加,扭打起来!
那小鬼一边打,一边骂:“我******!我要你给三哥偿命!”先前向太守报告的那名学生则拼命拉住打人的小子。这惊人之变,立时让堂上众官呆若木鸡,怎么回事?自己人打起来了?
“来人,制住他们!”王仁恭大怒!堂下军士一拥而上,分开两人,那小子还不依不饶,骂不绝口。挨打的人也拼命想挣脱,破口大骂。
“怎么回事?同袍斗殴,成何体统?”李渊不在,王仁恭就是这里的最高长官。
孙荩忱神色阴沉,拱手说道:“回府君,我们出发时,本是四人。但途中遭遇突厥巡逻部队,一位同袍为争取时间,留下断后,想必已经殉国。效武怨恨王猛不肯回去救援,所以才……”
“混帐!你们的任务就是回城报信!这比什么都重要!讲武堂没教过你们识大体,重大局么?你们那位同袍,即便是战死沙场,可任务达成了,他就是死得其所,军人无上的荣耀!”王仁恭以一位前辈老兵的口吻教训道。
三人都沉默了,那打人的小子低头不语,显然与战死之人情谊深厚。
此时,李靖问道:“你们那位同袍叫什么名字,他是此次北夷入侵战死沙场第一人,应该记住他。”
“回大人,他叫李元霸,太原人。”孙荩忱悲戚的回答道。
李世民一听这话,勃然色变,跌坐下去!元霸!三弟!他战死了?
可在场这么多人,他不便说什么,抚平心绪,安慰自己道,元霸生来命苦,这样的结果,也算是对他的解脱吧。战死在沙场上,总比被关在笼子里强。
当兄弟们为李元霸的死而悲伤的时候,他正走在回马邑的路上,突厥骑兵不远不近的跟着他,却不敢上前阻挡。眼看着马邑城就在前方,突厥骑兵们停了下来,眼睁睁的看着他安然离去。
“开门!开门!”将兵器拄在地上,李元霸感觉有些虚脱。又累又饿的感觉真不好受,况且还有这一身凝固的鲜血所发出的腥臭味。
城墙上的守卫远远望见一个魁梧的人影,放声问道:“你是何人?”
“讲武堂的人,奉命回城报信的。”说完这句话,他再也支撑不住,一屁股坐在地上。这时他才发现,刘武周给他的那柄拍刀,只剩下半截。估计是自己用力过猛,不知道什么时候给折断了。
等了半天,不见开门,原来城上的守卫军官见他独自一人,心生怀疑,遂下令不予放行。李元霸等得不耐烦,怒吼道:“人死光了?开门!再不开门,老子硬闯了!”
城上还是没人理他,李元霸一怒之下,将兵器别在腰带上,左右一望,看到旁边一块假山大的巨石。走上前去,稳稳定住,一发力,举过头顶,快速向城门冲去!
“不好!他要破门!”城上,有士兵大叫道。
“放箭!放箭!”值勤军官气急败坏,大声下令道。弘响之声大作,城上箭如雨下,无奈那块巨石完全挡住李元霸身躯,只听得叮叮作响,他却毫发无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