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一三五三章 平叛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一三五三章 平叛 (第1/2页)

    杨广登基的影响,当然是巨大的,也是招致了很多人不满的。

    不喜欢杨广的一定是豪门大户、文武公卿居多,其中尤以山东、河北之地的人最不喜欢。

    毕竟从杨广此前的一系列的行为,做的一大堆的事情,早就可以判断出来,杨广明白了他当皇帝的职责,找到了他的历史使命,就是干山东、河北的的豪门大户。

    而杨广又相对来说比较年轻,成长过程又很顺遂,没有杨坚的养气怀柔的功力,所以虽然同杨坚的目标一样,但是行事的风格定然是不同的。毫无疑问的会更加的直接很多。

    这是豪门大户共有的认识。

    尤其杨广手下还有个忠心耿耿的,十分能打的战将,有过彪炳战绩的统帅,丹阳郡公王言。这也是大户们必须要考虑到的重要因素。

    因为王言十余年来忠心耿耿的追随杨广,在杨广上位的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甚至是杨广一大票手下之中,功劳最大的一个人。

    如今杨广上位,那么大户们对于王言长久以来的压制,自然也就不复存在了。

    杨广毕竟是皇帝,他一意孤行,旁边还有王言拿着刀子,谁敢有不同的意见?何况王言跟随杨广十余年,好不容易熬到了今天,杨广不给王言安排个好位置,忠诚于杨广的旁人又该如何看待?

    王言有多牛逼就不用赘述了,在那一天晚上,王言拿着杨广写的假圣旨,以及杨广的私人信函,单枪匹马的镇压了大兴城内外的军队,并且取得了指挥权。

    如此大事,从头到尾,大兴的军队没有一点儿乱子传出来,这已经说明了很多问题。

    所以豪门大户们,以及文武公卿们,是不服也要服,服了更要服。

    除了这些人之外,还有那么一小撮人不服,就是杨广的一大堆在外镇守的兄弟们。蜀王杨秀,汉王杨谅,这两个杨广的好弟弟都不服气。

    原本只有杨谅造反了,杨秀则是在这一年被杨坚叫回了大兴软禁。

    然而现在情况变了,因为事情太多,而且势力太大,杨广其实没什么危机感,对于好兄弟们的事情没有那么关注,虽然手下的人没事儿总也会使使坏,但没有那么使劲。所以杨秀还很好,在蜀地很潇洒。

    杨谅虽然先前跟高句丽打没干过人家,但是后来灭突厥之时,也还是沾了不少光的,在并州也很潇洒。

    除了这二人,还有其他的一些宗室以及地方的大员等等,不是很服气。

    不过该来的地方大员都来了,因为公务不能来的也都上书说明了原因,只有杨谅、杨秀这俩人很有胆量,半路听说了杨坚驾崩、杨广登基的消息以后,直接调转马头跑回了自己的封地去。

    这很显然,就是要造反了。

    但是在他们没反之前,杨广不能动,否则就成了他逼反两个亲弟弟了。所以在知道了两个好弟弟半路折返回了封地以后,杨广下旨申斥,要他们给一个明确的交代。

    “你们说说,朕这两个兄弟啊,最会给朕找麻烦。你们说,怎么办啊?”杨广无奈的看着拟好的诏书,对旁边跪坐喝茶的一堆人说话。

    宇文化及最先开口:“陛下,臣以为当早做准备,虽不能落得逼反二王的骂名,却要先点好兵马,备好军资,到时二王高举反旗,我等也不至于仓促应对。”

    “是,陛下,臣以为宇文化及所言极是。”见杨广看了过来,杨素点头附和。

    他有点儿后悔支持杨广了,因为杨广上位以后,跟上位之前相比起来,简直是剧变。

    杨广点了点头,随即看着丝毫没有规矩的盘腿坐在那里,喝茶水吃糕点的某人。

    “王言,你说说。”

    “某家可往并州平叛,只需一千精骑便可,汉王所领叛军旦夕可平。”王言没看法,直接说行动。

    杨广很满意,于是继续问道:“蜀王呢?”

    王言端着他搞出来而风靡起来的盖碗喝茶水,目光在场中扫视了一圈,最后落在了杨素的身上。

    “杨公成名已久,老成持重,随先帝立国有功,又灭陈、破突厥,平蜀地反叛之事,舍杨公还有何人能担此重任?”

    “丹阳公怎地不去?”杨素反问了起来。

    “某家对并州熟悉,那边的军将都认陛下,某家也有几分人面,只要带陛下的诏书过去,再杀上几个出头的,汉王便平了。然而某家从未去过蜀地,不如杨公一生南征北战,腹有良谋,此事还得是杨公去才安心啊,陛下以为然否?”

    杨广不语,只是笑呵呵的看着杨素。

    于是杨素长出了一口气,认命的拱手:“陛下,臣请往!”

    “好,那就这么办……”

    杨广抚掌而赞,随后又安排了一番后勤事宜,说了些过年之前的漂亮话,便结束了这场会议。

    众人走出去,杨素对王言怒目而视,可迎着王言笑吟吟的又带着点儿期待的目光,他到底也没敢骂出声,面上冷哼一声,拂袖而去,心里却是诚挚的问候王言的祖宗十八代。

    王言无所谓的笑了笑,在宇文化及饱含着对杨素同情的目光中,晃晃悠悠的离开,回去点选部队,接收军资。

    让杨素去平蜀王叛乱,当然是因为蜀地相对远了一些,局势更加复杂一些,杨素岁数大了,去跑一趟多累一累老胳膊老腿,毫无疑问是件好事。

    不过在这剧里,杨素死的其实挺痛快,因为其放跑了高颎,私藏了杨坚遗诏,杨广怀疑他有异心,直接干脆的来了个满门抄斩。

    眼下看起来是杨广对杨素的信任,让其去平蜀王叛乱,实则不过是最后的利用而已。让杨素去打蜀王,看看在这个过程中杨素的关系网络,回头将杨素党羽一网打尽。

    总的来说,王言就是故意消遣杨素呢,以后死不死无所谓,现在先累个半死再说……

    可能是考虑到正是过年时候,也可能是杨谅、杨秀这俩人,发现想要起兵造反的时候没有自己想象中的那么容易,没有自以为的那么多人的追随。

    而且想要起兵,要准备的东西也一样的多,同时他们还不能肆意的劫掠,因为他们造反是想要成功的么,甚至就算没想要成功,也不能滥杀无辜,那是不正确的事。

    当然因为军纪没有那么严格,军卒的思想没有那么高的原因,即便上层不想祸害百姓,然而大军过境,百姓们也难逃悲惨的命运,相当数量的杀人抢劫、祸害妇女等等,都是必然发生的……

    他们没有发动,王言当然也不会直接领兵杀过去,不过就是给一些人写了信,恐吓一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