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二章:罪证确凿 李逵谋反 (第2/2页)
“拓跋潇刺杀皇上在先,卖主求荣在后,二罪并罚,应该凌迟处死,大皇子府上下全部诛杀,所有株连者杀无赦。”
魏晨居于下首,人如霁风朗月,说话却冷若冰霜。
一听到“凌迟处死”,所有大臣不发一言,整个帅帐安静的掉根针都能听见,生怕有一点风吹草动就牵连到自己。
“皇上,末将,实在不知大皇子所为,还请皇上明鉴。”李逵故作无辜,说道。
“李将军忠君爱国,爱卿当然知道,不过嘛…”拓跋烨端起了面前的玉盏,轻抿一口热茶,说道。
“李将军是拓跋潇部将,朕已张贴悬赏通告缉拿,为了堵住天下悠悠众口,避免说朕偏私,朕只得命书桓暂时来接替李将军职务。”
李逵万念俱灰,面上却说:“末将…谢皇上不杀之恩。”
“李将军,书桓此次单枪匹马,只身前来接替将军职务,望将军能体恤朕的一番良苦用心,与书桓交接清楚。”
拓跋烨先礼后兵,先安抚,好言劝之,但若李逵冥顽不灵的话…
拓跋烨看向李逵的眼神冷漠肃杀,若他拒不从命,便只有斩草除根。
原以为,皇上没有抓到自己的把柄,加之自己毕竟是二品大将,最不济的是降级。
不曾想,皇上竟然将自己一撸到底,直接削了将位。
李逵只觉翻身无望,想着自己完全没有了东山再起的资本。
思虑片刻,一下狠心,摔杯为号,李逵抽出佩剑砍碎了旁边的桌角,声音惊动了所有人。
李逵面露狠色,说道:“皇上,那简书桓黄口小儿,如何能接替末将,执掌尧海军权,还望皇上三思,莫被小人蒙骗。”
“李将军这是何意?”拓跋烨故作不解道。
李逵却是满脸的得意,刚刚他已递了一个眼色给帐外的守卫,如今尧海七万将士全部整装,只等自己一声令下。
七万士兵只知李逵,不知皇上。
这,便是李逵的底气,也是他最后的砝码。
“听说皇上这次只带了三千禁卫军,末将希望皇上英明神武,定能做出明智的决定。”李逵的弦外之音,威胁之意不言而喻。
哦?拓跋烨锁紧眉心,接着哈哈一笑,这爽朗的笑声倒让李逵心里有些发毛。
已经到了如此境地,他竟还能笑得出来。
“李将军这是何意?只有三千禁卫军?尧海的七万将士难道不是朕的?”
大藏、楚牧拔剑站立在拓跋烨左右两侧,大声喝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李将军难道要造反不成?”
李逵闻言,不再等皇上让自己平身,撑着佩剑缓缓站起,“从高祖开始,就不曾有哪一位皇帝来过尧海,只因这里地广人稀,乃偏远之地,尧海,既没有繁荣昌盛,也不是人杰地灵。”
“这里的百姓只知大皇子,这里的将士只知李逵,他们的心中从没有皇帝二字。”
身在大齐领地,却不认大齐之主,李逵简单两句,谋反之心昭然若揭。
他明白,若自己任由皇上削职,到那时自己一介布衣,无依无靠,皇上再命人秘密将自己处死,一介布衣的死活又有谁会去关注。
唯有把握现在,拼死一搏,用这七万将士闯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
“爱卿莫不是想用这七万将士的性命与朕一博?”拓跋烨慵懒的抬眸看向李逵,睥睨天下的王者风范,浑身笼罩着一层寒霜,眸眼之间杀伐果断。
“是又如何?”李逵挑衅的看着拓跋烨,“末将本在帝都任职,不过犯了小错,就被贬到这苦寒之地,末将自是不服。”
突然,一名小将迈着小碎步快速走进帐里,在李逵身边耳语道:“将军,尧海周边没有军队行进痕迹,可以断定,简书桓确是孤身一人前来。”
听到这里,李逵信心倍增,语气也更加嚣张:“今日这局面,末将也不怕告诉皇上,尧海城七万将士只听末将一人号令。”
见拓跋烨没有回应,李逵又拔高了声音说道:“若皇上收回圣命,那么,君还是君,臣还是臣。”
李逵提剑当胸指着拓跋烨说道,“若不然,这大齐江山今日就此易主,也未可知。”
此话一出,帐内一众大臣俱是一惊,李逵谋反,可皇上只有三千禁卫军,简书桓也没有带兵增援,这该如何是好?
“李逵呀李逵,朕着实佩服你,佩服你这不怕死的勇气。”拓跋烨投以欣赏的目光看向李逵。
毕竟,这是拓跋烨生平听到的最大胆的一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