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二章 告别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二章 告别 (第2/2页)

抽屉里的德国产的红环针管笔拿出来,泡在热水里,三角板,圆规,自动铅笔,套袖,比例尺,刀片都拿出来摆在桌子上,这是海青座位建筑师吃饭的家伙。

    海青洗完针管笔,把桌上的这一套东西装在一个大塑料兜里。他看看墙上的表,8:00。走廊里的上班铃声响了。

    海青站在300门口等着主任上楼。

    主任穿着个灰色羽绒服,嘴里咬着油饼从楼下上来。

    “海青,看你气色不错呀,怎么,决定去银川了。”

    “决定了。”

    “一会你到我房间来,我这边给你开个介绍信,你再到一楼财务室领1000块钱备用金,再领个出差的新箱子,我这边给你订去银川的火车票。明天早上你就走。”

    “好的,谢谢主任。”

    海青忙里忙外的开始准备起来。

    他到一楼的供应处领了个大号的人造革皮箱,把单位里的绘图工具和资料,蛋白质超级计算机,吉纳斯磁带,羽绒服,内衣等装进去,放到办公室里,就开始和室里的小伙伴聊天告别。

    一月二十日,天气晴朗,天上飘着白云,一辆黑色的卡迪拉克轿车飞驰在公路上。

    看着北京长安街公路上的车流,看着车窗外掠过的华灯的灯杆,看着银装素裹的T安门广场,海青坐在车里憧憬着未来的六个月在银川的日子。

    他想象不出,在这里的《国家航天局》他一个做纺织的建筑师能干什么?他也想象不出他未来的同事们到底是什么样子。

    但海青能想象出这一大笔出差津贴,应该是他这一生里挣得最多的钱了。

    他不知道,这一去,就是一生。

    海青顺利的到达了北京火车站。

    登上了列车,迎着上午的霞光,看着铁路二边的积雪,绿皮火车向东驶去。

    “北京,再见了。”这是年轻的建筑师海青在北京说的最后一句话......

    18个小时后,列车缓缓停靠在了银川火车站上。

    一队背着56式样步枪的空军战士列队站在月台上等着列车进站。

    列车刚刚挺稳,一个军官二个战士就走到了海青的身边。

    “敬礼,您是从北京《纤维空间设计研究院》来的海青建筑建筑师吧,我们是奉命来接您的。我是林排长。”林排长敬了个军礼,二个战士拿着海青的行李下了火车。

    海青跟着林排长来到停在展台上的一辆军绿色的面包车旁,林排长打开车门,海青坐了进去,林排长和二个士兵也坐进了车里。

    车里还坐着一个人,1.78米高,脸瘦瘦的,眼睛不大,但很有神。很结实的样子,他穿着一件棕色的牛皮夹克,胳膊上的肌肉鼓鼓的。脖子上系着一条蓝色的羊毛围巾。他穿的的裤子上都是兜 。

    这人带着一副黑色的无指手套。

    海青上车,从这人笑笑:我叫海青《纤维空间设计研究院》的,建筑师。

    这皮夹克也笑了笑:刘延飞,《AT道桥设计研究院》桥梁结构工程师。喊我延飞就行。

    都是北京哥们......

    面包车外,只听咣当一声,面包车的后门被从外面锁死。

    海青四下看了看,这车没有窗户,只有头顶上的换气小窗开着,前面有个小门通到驾驶室。12个人的座位,只做了三个士兵,海青和延飞五个人。

    外面的声音:立正,向右看齐,向前看,上车。

    听到呼呼啦啦士兵的上车的声音,汽车鸣笛开出火车站的月台,向公路驶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