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十章 尚同(1)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十章 尚同(1) (第1/2页)

    【原文】子墨子言曰:古者民始生,未有刑政之时,盖其语,人异义。

    是以一人则一义,二人则二义,十人则十义。其人兹众[2],其所谓义者亦兹众。

    是以人是其义,以非人之义,故交相非也。是以内者父子兄弟作怨恶离散,不能相和合;天下之百姓,皆以水火毒药相亏害。

    至有余力,不能以相劳;腐余财,不以相分;隐匿良道,不以相教。天下之乱。

    若禽兽然。夫明虖天下之所以乱者[3],生于无政长,是故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

    天子立,以其力为未足,又选择天下之贤可者,置立之以为三公。天子、三公既以立,以天下为博大,远国异土之民,是非利害之辩,不可一二而明知,故画分万国,立诸侯国君。

    诸侯国君既已立,以其力为未足,又选择其国之贤可者,置立之以为正长[4]。

    正长既已具,天子发政于天下之百姓,言曰:“闻善而不善,皆以告其上。上之所是,必皆是之;所非,必皆非之。上有过则规谏之,下有善则傍荐之。上同而不下比者,此上之所赏而下之所誉也。意若闻善而不善,不以告其上;上之所是弗能是,上之所非弗能非;上有过弗规谏,下有善弗傍荐;下比不能上同者,此上之所罚而百姓所毁也。”上以此为赏罚,明察以审信。

    是故里长者,里之仁人也。里长发政里之百姓,言曰:“闻善而不善,必以告其乡长。乡长之所是,必皆是之;乡长之所非,必皆非之。去若不善言,学乡长之善言;去若不善行,学乡长之善行。”则乡何说以乱哉?

    察乡之所治者何也?乡长唯能壹同乡之义,是以乡治也。乡长者,乡之仁人也。

    乡长发政乡之百姓,言曰:“闻善而不善者,必以告国君。国君之所是,必皆是之;国君之所非,必皆非之。去若不善言,学国君之善言;去若不善行,学国君之善行。”则国何说以乱哉?

    察国之所以治者何也?国君唯能壹同国之义,是以国治也。国君者,国之仁人也。

    国君发政国之百姓,言曰:“闻善而不善,必以告天子。天子之所是,皆是之;天子之所非,皆非之。去若不善言,学天子之善言;去若不善行,学天子之善行。”则天下何说以乱哉?

    察天下之所以治者何也?天子唯能壹同天下之义,是以天下治也。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而不上同于天,则灾犹未去也。

    今若天飘风苦雨,溱溱而至者,此天之所以罚百姓之不上同于天者也。

    是故子墨子言曰:“古者圣王为五刑,请以治其民[5]。譬若丝缕之有纪,网罟之有纲,所连收天下之百姓不尚同其上者也。”【注释】[1]尚同:即上同,即人们的意见应当统一于上级,并最终统一于天。

    这是墨子针对当时国家混乱而提出的政治纲领。墨子认为,天下混乱是由于没有符合天意的好的首领,因此主张选择

    “仁人”、

    “贤者”担任各级领导。这种思想与尚贤说在本质上基本一致,都是对当时贵族统治的批判。

    本篇分上、中、下三篇。[2]兹:通

    “滋”。[3]虖:通

    “乎”。[4]正长:即

    “政长”。[5]请:诚。【译文】墨子说:古时人类刚刚诞生,还没有刑法政治的时候,人们用言语表达的意见,也因人而异。

    所以一人就有一种意见,两人就有两种意见,十人就有十种意见。人越多,他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