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509章 就是要发钱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509章 就是要发钱 (第2/2页)

场景,默默吃饭,想起了自己几年前过的日子。

    快中午两点时,高阳一行回到了锦阳西山花园,高阳中午喝了不少酒,回家后倒头便睡。

    醒来时,已是下午4点半过了,身边的吴若涵早已经起了。

    高阳漱了口,洗把脸,下到一楼,几个姑娘和吴若涵,正在喝茶聊天。

    林昀娇眼疾手快,抢先给高阳递上一杯茶。

    高阳坐下来喝口茶,笑问:“昀娇,你们以前体验过今天这样的坝坝宴吗?”

    林昀娇道:“高总,我没吃过乡下的坝坝宴,挺好吃的。”

    刘宜霏和杨溟也说没体验过,夸赞中午的饭菜好吃。

    林昀娇道:“高总,我们听阿姨说,中午跟你喝酒的那些人,有你小学和初中的同学。”

    高阳点点头:“是的,有三个小学同学,一个初中同学,年纪相仿,小时候在一起玩的,还有十好几个吧,很多都在沿海打工。”

    林昀娇又道:“高总,你们一家这次回老家,阿姨直接给这些乡亲发钱,是一种风俗吗?”

    高阳道:“这不是什么风俗,昀娇,如果你老家也在这样的农村院子,你偶尔回来一次,会怎么做?”

    林昀娇道:“我可能会买些礼物送给大家吧。”

    高阳摇头一笑:“昀娇,对我老家这些乡亲来说,钱,就是最好的礼物。

    你们在石门村也看到有一些家里条件不错的,建起了两层甚至三层的小楼,你知道,建这样一栋小楼,需要多少钱吗?”

    林昀娇摇头,杨溟忙问道:“阳哥,要花多少钱呢?”

    高阳道:“两层小楼,每层120平米,六七万块钱就够了。

    因为没什么装修,很多人家,地板上甚至都不贴瓷砖,墙上也只是抹了水泥。

    很多乡亲,家里攒够三四万块钱,再找亲朋好友借钱,就开始建新房了。

    有了这样一栋小楼,家里有儿子的,娶媳妇就容易多了。”

    “原来农村里的房子这样便宜。”林昀娇和杨溟,包括刘宜霏都很意外。

    高阳又问:“昀娇,你和溟溟都是从小就在京城生活,你们小时候,街坊邻居打招呼,都习惯说什么?”

    杨溟脱口而出:“大家都习惯说,‘您吃了没?’”

    高阳点头一笑:“我们老家也是一样的,前几年,我爸妈这样年纪的,还习惯这样打招呼。

    你们也看到了,我们老家这个院子里,有我三个小学同学,一个初中同学。

    实际上,我们都是小学同学,86年开始念初中的,那一年刚好开始试行9年制义务教育,之前上初中都需要考的。

    我们小学同学中间,一起念初中的,其实只有60%左右,其他同学小学毕业后,家里就不让上学了,留在家里帮着种地。

    那时候刚开始推行义务教育,家长不让孩子上学,老师劝不了,也只能作罢,后面两年才严格要求,家长的观念也逐渐改变了。

    这些乡亲不让孩子上学,还是因为家里穷,半大的孩子能帮忙干活了。

    我们小时候都没上过幼儿园,五六岁的时候,就开始牵牛放羊,或者帮着家里割猪草什么的,要分担家务的。”

    杨溟好奇道:“阳哥,猪草是什么?”

    高阳笑道:“猪草是一种统称,指的是那些能用来当作猪食的野草。

    那时候,我们背着背篓,手里拿着小弯刀,一大清早就在田野寻找猪草……”

    高阳一时兴起,给几个女孩讲起了小时候的生活,吴晓月都听得津津有味。

    林昀娇和杨溟终于明白,高阳这次回老家,为何会给石门村六组的每户乡亲,直接送了2万块现金。

    2万块钱,都够一个大学生四年的生活费了……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