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三百八十四章 真金火炼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三百八十四章 真金火炼 (第2/2页)

,但扬州这里早就已经修通。

    倒不是豫州的人懒惰,只是扬州有钱,当真有钱。

    还未曾走到扬州,仅在城外的时候,便能看到一座座搭建好的粥篷。

    甚至有身着儒生袍服的人,在见到商之后快步走来,二话不说就牵住毛驴。

    “老先生,先喝杯茶水再进城吧,茶水是免费的。”

    那儒生如此说道。

    在夏朝,颇为尊老。

    七十以上的老者,见到官员不必行礼拜见。

    八十以上的老者,每月官府都有钱财、粮食赠予。

    九十以上的老者,呵!

    那是每一地的官员都要年年慰问的存在。

    至于百岁以上?

    那叫人瑞。

    皇帝都要恭恭敬敬行礼。

    夏朝最为有名的人瑞,叫苍。

    两头毛驴被迁到棚子旁,立刻就有人着手喂养草料,里面甚至还有些豆子。

    这可了不得了。

    顾担也有些好奇,问道:“此地粥棚连绵,都不要钱?”

    “倒也不是。”

    那儒生倒也干脆,直接说道:“此地乃是儒商范先生的子嗣所设立。大灾之年,有人无家可归,身无钱财。既为儒商,自然不能坐视不理。

    上了年岁的老人,半人以下的幼童,粥棚无需钱财,总是管饱的。而若身无财物,亦可来此饱餐一顿,也有义工供其选择。修桥、搭路.总归能给人一个生计,得一夕安寝。

    至于寻常食客,钱财随意,其间所得,尽数用于赈灾。”

    “哦?”

    顾担眉头微挑,“听你这么说,那位儒商范先生倒是个人物。”

    “那是自然!”

    儒生带着他们落座,骄傲的扬起了脸,道:“范先生年轻时出身贫寒之家,得闻荀圣讲道,茅塞顿开,立志成为顶天立地之人。

    初时仅在豫州之地买些农具、瓜果,寻常百姓之家生活所用之物。待得积蓄了一番钱财之后,行走列国之间,时常为夏朝带来些新鲜东西.

    年到中旬,已是腰缠万贯,却不吝于钱财,时时接济百姓,救济灾民。此次源河决堤,范先生虽已不在人世,但其子嗣亦是承其理念,散去大半家财,只为让更多人活下来!

    正所谓:立己立人,达己达人。”

    那儒生应是极为仰慕范先生,说起这些事情,与有荣焉,骄傲且自豪。

    往小了说,大家都是儒家的门徒。

    往大了说,大家都是夏朝之人。

    如此重义而轻利的儒商,难道就比墨家的墨者差么?

    为什么非要自己吃苦呢?

    赚取钱财,然后将钱财也用在百姓的身上,难道就不是仁义的行为了么?

    这就是儒家的功劳呀!

    连带着他也能挺直腰杆,骄傲的面对所有人。

    发自内心的骄傲。

    因为他坚信,儒家掌握了更好的办法,比墨家强,比法家美。

    听着这位儒生的言辞,顾担脸上却露出一丝思索之色。

    在很多年前。

    久远到已是将近百年前。

    他和公尚过骑乘毛驴路过豫州的时候,倒的确有个儒生,在烈阳高炽的烈日下,对着一群农夫讲述自己的道义。

    他们在旁围观,倒还得了一碗绿豆粥,正是热天,一碗冰冰凉的绿豆粥却是让人通体舒泰。

    当时他们只是恰巧碰到,倒也未曾凑上前去,询问那人姓甚名谁。

    夏朝有很多人,夏朝之外也有很多人。

    无论认不认识,知不知道,叫不叫的出名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也在尽力的打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粥来喽。”

    那位儒生端着粥放在面前的木桌上,向着更远处而去。

    “他说的那位范先生,的确不凡。在商道一事上,很有才能。当初我为立威,也为了惩治那些不法之徒的时候,曾派人仔细调查过他。

    作为商贾而言,应有无数尾大不掉的事情在他屁股后面。”

    商端起面前的绿豆粥,轻轻的抿了一口,湿润了一下嘴唇。

    然后不知是遗憾还是庆幸的耸了耸肩,道:“没有,起码我没有查到。”

    顾担笑了起来。

    那是一个能被法家领袖惦念一番,还全身而退的人才啊!

    荀轲也教出了很多很有才能的子弟,在夏朝发光发热着。

    “没听他说么?人家当初也是跟着荀轲学过一段时间的,比你还早呢。荀轲都没将墨家怎么样,你还想将儒家给赶尽杀绝啊?”

    顾担随口问道。

    “真金不怕火炼嘛。”

    商无所谓的说道,端起面前的粥小口小口的抿了起来。

    他的牙齿已经不太顶用了。

    所幸日常进食还不算负担。

    绿豆粥入口带着微微的苦涩,随即是清凉,最后是极为细微的甜意。

    “亏你还吃人家的粥呢。”

    顾担白了他一眼。

    “两码事,不掺和。”

    商一本正经的回答。

    “你真无趣。”

    “习惯了。”

    商是个无趣的人。

    在顾家小院也好,走出夏朝皇都也好。

    从他嘴里说出来的话,总是免不得要拐到正事上来。

    连一丝丝的幽默和洒脱,顾担都没从他的身上看到过。

    别人周游天下,如同散心,欣赏良辰美景,谈一谈风雅趣事,自得其乐。

    这家伙倒好,简直像是朝廷派来的巡抚,就差扒开别人族谱翻一翻了。

    这种性格,也难怪没什么朋友。

    两人享用过这一顿绿豆粥,带着一同吃饱喝足的毛驴,继续向着更远处行去。

    当毛驴带着两人来到扬州的时候,满城繁华尽入眼中。

    这里的人总是步履匆匆,似乎总有很多忙不完的事情要做。

    就连说话,都比夏朝其他地方的人要快上一些。

    每到一处都是不同的生活。

    当又一次春暖花开的时节过后,在扬州留恋了许久的毛驴,终于舍得离开那个温柔乡。

    他们来到了羽州。

    尚且没有深入其中,便已看到街道上一群人,正在围观着什么。

    顾担凑事的看了过去。

    紧接着便惊讶的看到,那竟是一个头顶一本书的农夫,正用绳子牵着一个被捆住双手,身着官服的官员在路上行走。

    道路上的行人对此指指点点,却无人拦路。

    在那农夫不远处,还有两个身着甲胄的士兵跟随,竟也只是看着,而没有阻拦。

    顾担摩挲着下巴。

    夏朝的确有些不一样了。

    民擒官,行走于路,却是正大光明。

    就连四周的行人好奇有之,惊讶却是没有的。

    似乎也很认同这一点。

    “这又是什么?”

    (本章完)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