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14 经理人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14 经理人 (第1/2页)

英国人很喜欢逛酒吧。

    在英国人的眼中,下班后生活实在太无趣。在闲暇之余,一般都是跟朋友一起小聚一下。而在外面吃饭实在太贵且众口难调,就单纯改成去酒吧打牌或者喝酒一类的行动了。即便不喜欢喝酒,也能在酒吧点一些无酒精的软饮料。至于比赛日看球的习惯,是因为在英国开始普及电视时,城镇市民和工人是买不起电视的。为了能看到比赛场面而不是通过广播听直播,几个同一个俱乐部的拥趸就聚在一起去酒吧看电视,酒吧的氛围就炒起来了,渐渐地等这些拥趸习惯酒吧的氛围之后,去酒吧喝酒看球的习惯就持续下去。另一方面,作为商家的酒吧,则为了在普及电视后留住客人,不计成本地往视听设备上砸钱,使得在家里看球的清晰度永远不如酒吧里的好,酒客兼球迷们就有更多理由而不是靠消费情怀在酒吧消费。

    经营一家顶级联赛俱乐部跟经营酒吧的思路是差不多的。为了留住球迷,就需要取得好成绩,而且要取得其他俱乐部难以赶上的成绩。取得好成绩的方法多种多样,比如青训,比如转会,再比如换教练——但是,作为俱乐部的经营者,如何让俱乐部实现财政盈余是考验职业经理人的关键所在。

    球队的逻辑跟酒吧相同还体现在,如果今年成绩因为没引援变得非常烂,但是收入很好,董事会绝对不会炒经理人的鱿鱼,被当成替罪羊的只有主教练;反之,今年战绩很好,但收入不佳时,董事会就开始讨论要不要换经理人了。这就相当于到底是在酒吧经营不善,是炒经理还是炒酒保的问题。俱乐部炒人的原因多种多样,反正有人需要负责,但按照俱乐部的经营理念分,大概可以分为‘意大利式’和‘英格兰式’两种。

    意大利的足球俱乐部或多或少地附庸于某个集团或者组织,即便是地域特色的球队,比如帕尔马和拉齐奥,都附庸于或者从属于一个庞大的财团或者政x治团体。财团买下俱乐部主要用于提高财团的知名度,不会考虑俱乐部的盈亏——80年代,足球俱乐部的运营成本很低——成绩越好,受众就越大,在观众眼中的企业形象就越好,财团和俱乐部收入就越多,可以不断形成良性循环;反过来说,谈若一旦财团亏损,投入就不足,俱乐部成绩就越差,最终因财政问题导致禁止转会、罚分甚至是降级.....这种俱乐部经营模式,在国内经济形势好的时候,整个联赛的俱乐部都会受益,而且欣欣向荣;然而经济出问题的时候,整个联赛的水平也也就完蛋了。

    英格兰的俱乐部都是有限公司,在财政上宁愿节约、或者贷款也很少通过其拥有者自掏腰包来资助俱乐部,这就在财务方面的控制能力上对经理人的要求比意大利高得多。相对照的,英格兰的职业经理人的时间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