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一章 重视培养孩子的财商(2)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一章 重视培养孩子的财商(2) (第2/2页)

,也希望他能拥有财富,但这并不等于就是在教唆孩子成为拜金主义者。必须让孩子认识到,金钱和任何东西一样,有两面性,无论是谁,如果不相信或是忽略这一点,必然会受到良心的谴责。

    1863年,“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在克利夫兰开设了一个炼油厂,把西部的石油运到纽约等东部地区。随后不久,克利夫兰就出现了50多家炼油厂。洛克菲勒很热衷于公司间联合,他决定垄断“下游”的工业,为了实现自己垄断的理想,他联合了两位合作者。

    1870年,他创建了一家资本额为100万美元的新公司,它的名字就是标准石油公司。洛克菲勒身为公司创办人和总裁,他获得了公司最多的股权,当时他只有30岁。

    垄断的经营形式对消费者和其他竞争者来说极其不公平。大多数人都很痛恨这种行为,但当时洛克菲勒根本没有意识到这点。对他来说,仅仅在克利夫兰的垄断是无法满足的,他要控制整个美国的石油,或者说控制整个世界的石油行业。

    1882年1月20日,洛克菲勒召开标准石油公司的股东大会,组成了9人的“受托委员会”,掌管所有标准石油公司的股票和附属公司的股票。洛克菲勒理所当然地成为该委员会的委员长。随后,该委员会发行了70万张信托证书,仅洛克菲勒等4人就拥有46万多张,占总数的2/3。

    就这样,洛克菲勒的“托拉斯”梦实现了。他合并了40多家厂商,垄断了全国80%的炼油工业和90%的油管生意。随后,托拉斯迅速在全美各地、各行业蔓延开来,在很短时间内,这种垄断组织形式就占了美国经济的90%。洛克菲勒成功地造就了美国历史上的垄断时代。

    洛克菲勒“石油帝国”实力在迅速增长。1935年,洛克菲勒控制了海内外大约200家公司,资产总额达到66亿美元,他的私人财产也超过了15亿美元,成了名副其实的“石油大王”……

    然而就在1896年,名噪世界的“石油大王”洛克菲勒突然宣布退休!这一年他才57岁。为什么他会激流勇退呢?有人说他积劳成疾,不得不退休;更有人说他自觉罪孽深重……

    实际上,洛克菲勒成功的背后,确实有不少同行厂商被迫倒闭、破产。而且在当时,他的名声确实很糟,可谓是众叛亲离,人人憎恶!甚至连他的兄弟也不齿他的行径,将儿子的坟墓从洛克菲勒家族的墓园中迁出。

    就是在此刻,自以为拥有金钱就拥有一切的洛克菲勒才幡然领悟到:真正的幸福不是由金钱的多少所决定的。回想这些年来,自己获得了数不尽的金钱,但快乐、健康、休闲、娱乐、亲情、友情、别人的尊敬和关爱……这些东西通通离他远去!

    于是,洛克菲勒开始过一个正常人的平淡生活!他开始学打高尔夫球,去剧院看喜剧,还常常跟邻居闲聊。就这样,他过上了与世无争的简单日子。

    在41年的退休生涯里,他把主要精力放在慈善事业上。当洛克菲勒开始考虑如何把巨额财产捐给别人时,几乎没有人愿意接受,说那是肮脏的钱。通过他的努力,人们最终慢慢地相信了他的诚意,并接受了他的好意:

    密歇根湖畔一家学校因资不抵债行将倒闭,洛克菲勒马上捐出数百万美元,从而促成了如今的芝加哥大学的诞生;当时的美国没有医疗研究中心,他捐资20万美元成立了洛克菲勒医学研究所,后来这个研究所因为卓越成就获得了12项诺贝尔奖,比任何同类研究所所获奖项都多;此外,洛克菲勒还创办了不少福利事业以帮助黑人。

    从19世纪90年代开始,他每年的捐献都超过100万美元。1913年,他设立了“洛克菲勒基金会”,专门负责捐款工作。他捐款总额达5亿美元之多!得到帮助的人开始感谢他,尊敬他。从这以后,人们开始以另一种眼光来看他。

    洛克菲勒为了得到金钱而被世人唾弃,用金钱行善而得到人们尊敬的经历再次证明了金钱的两面性。

    是的,金钱本身并没有属性,更没有所谓的善与恶。金钱可以用来铸犁耕作,也可以用来铸剑杀人;金钱可以用来制物救人,也可以用来贩毒害类;金钱可以建造核电站造福人民,也可以制造*毁灭地球……所以说,金钱的用途取决于谁得到它,怎样得到又怎样使用。

    作为父母,应该告诉孩子:拥有财富本身没有错,关键是不能拜金。千万不要让金钱扭曲了孩子的灵魂,把孩子引入歧途,断送他的人生。

    要让孩子真正明白:金钱本身无罪,罪恶的是人的灵魂。要追求财富,但为的是正义的、光明的、善良的事业,而不是为了享乐至上的拜金主义!

    财商培养建议:

    1.别让孩子变得“败家”。

    不可否认,现在有很多孩子特别爱乱花钱,已经到了“败家”的地步,这固然有社会方方面面的原因,但作为父母,应该负有最大的责任。

    有很多父母,一方面叫孩子不要乱花钱,另一方面却对孩子有求必应,孩子想买东西时,只要随便说一声,就算玩具很昂贵,父母都会买给他。可以想象,如果是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败家”孩子,还不会“拜金”吗?

    2.让孩子远离“拜金游戏”。

    现在有很多孩子用大把的仿真“钞票”雇佣其他孩子为他做事,实际上这种游戏充满了“铜臭味”,作为父母应该坚决反对。因为这种仿真“钞票”没有考虑到孩子的成长环境,过于商业化。

    在游戏过程中,孩子的潜意识里会产生“可以随意支配金钱”的意识,容易产生“拜金思想”,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所以,学校和家庭都应为孩子创造好的环境,借助健康的游戏引导孩子形成正确支配金钱的意识,培养经济头脑,而不能让这类“旁门左道”来替代正规的教育。

    3.对孩子进行机会教育。

    机会教育是指当一件事情发生的时候,就利用这个良好的机会,用来向孩子传授一些相关的道理。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随时随地找出很多活生生的例子,以此来作为教育孩子的工具。比如,当看见别的孩子大手花钱买玩具的时候,告诉孩子这样并不好;当新闻报道某人因为贪污公款等原因被抓时,也可以向孩子讲明其中的原因。

    §§§10、孩子加入“月光族”很危险

    孩子一旦成为“月光族”,他就会在消费欲望的驱使下,不但把两手花得空空,还会负债累累,甚至还可能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很长时间以来,在各种消费资讯蛊惑下,有一部分人争先恐后地抛弃了“以俭为德”的古训,大踏步加入了“举债消费”的行列,成为了“负债消费一族”的主力军。对于这部分人,人们送给他们一个很优雅的绰号,叫做“月光族”。

    所谓“月光族”,是指把每个月的收入全部用完的有知识、有能力的一个群体,一般来说,他们都有较为固定的收入,不愁下个月没钱花。但是,今天的很多孩子也加入了“月光族”,这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

    父母应该知道,孩子一旦成为“月光族”,他就等于把自己置身于了超前消费、高档消费的行列,敢于花明天的钱,花他人的钱,来享受今天潇洒而奢侈的生活。这会让孩子在消费欲望的驱使下,不但把两手花得空空,还会负债累累,甚至还可能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据《北京青年报》报道,甘肃天祝藏族自治县东坪乡51岁农民老陈靠卖血供儿子上大学。为了多卖血,他假造了6个献血证,四年来共给儿子筹集了6.35万元。老陈含着泪对记者说:“村里人都说我不要命了,可我有什么办法,都是为了孩子呀!”当地的血价400毫升的报酬是150元到240元。难以想象一个人献血献到什么程度才能挣到那么多钱。

    而让老陈卖血挣钱供出来的大学生儿子是个什么德性呢?了解情况后不禁让人汗颜。他们的儿子虽然知道父母卖血供他,仍不停地来信要钱。信中说:我的衣服和鞋子旧了,需要200元买衣服和鞋子;我想买电脑,已经借了1800元;体育课没有达标,要给体育老师送礼;今后3个月生活费3000元;“五一”要旅游,班上要收班费100元;希望你们原谅,不要少寄,又让我借钱;上学期有5门课没考,今年要考,补考费750元,收到信后尽快寄过来……

    不可否认,老陈的儿子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月光族”。他不但在金钱上索求无度,而且派头很大,一个月生活费竟要1000元,别说父母在农村,就是一般的城市家庭也供不起这么阔绰的孩子。体育课没达标,为什么自己不去努力?电脑难道非买不可吗?旅游难道非去不行吗?真不知他花钱的时候有没有想过这是父母靠卖血换来的钱啊!

    更可气的是,虽然老陈从孩子上高中就卖血供他,自己和妻子十年没买过一件衣服,孩子现在终于大学毕业,学有所成了广不写信至少也得寄点儿钱来让父母补养一下,或者还一些债了吧,但结果却是杳无音讯,老陈不得不托付记者帮他寻找孩子。

    相信很多人都认为老陈的儿子真是太没良心了。然而,更应该这样想一想,他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呢?他是怎样养成这种性格的呢?是不是老陈的教育出了问题呢?

    分析以上的情况就不难明白,老陈教育孩子的方式就是只要孩子要钱,他就要满足他,即便是去卖血也要满足他。他的儿子之所以能在四年时间花掉六万多元,就是因为每次写信要钱,总能从家里得到钱,所以父母就成了他有求必应的“银行”。

    “再穷不能穷孩子”这句口号曾经响彻大江南北,于是很多父母即使让自己苦点累点,也不让孩子受苦受累,竭尽全力给他们最好的照顾,在金钱方面也毫不吝啬。所以,孩子的种种消费需求总是能够得到满足,从而引领高消费的风潮。

    很多富裕的父母,逢年过节时总是要给孩子送大礼,而且还全力支持孩子在他的同学和朋友之间互赠礼品,于是,在孩子中间就产生了高消费的“送礼一族”,这等于在为儿童高消费推波助澜。

    另外,很多并不富裕的父母为了不让自家的孩子在别人面前“掉价”,也被迫把孩子推入了高消费的误区。实际上,这种助长孩子加入高消费行列的行为是非常不理智的,是在潜移默化地为孩子灌输大手大脚的花钱的习惯。毋庸置疑,这些孩子很可能就会加入“月光族”,长大后也很可能继续做“月光族”。

    财商培养建议:

    1.不要让孩子加入高消费的行列。

    古人云:“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当生活一天天变好的时候,父母一方面不要助长孩子加入高消费的行列,另一方面还应该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要敢于制止他不合理的消费需求。

    此外,父母还应该通过各种途径,让孩子体会到劳动的辛劳,体会金钱来之不易。千万不要让孩子成为大手大脚花钱,只懂得享乐而不懂得付出的一代人。

    2.及时了解孩子透支的原因。

    当孩子在月中就把一个月的零花钱用完的时候,父母应该怎么做呢?很多父母可能会认为,只要孩子高兴,就再给他零花钱。实际上,这种不问孩子透支原因就再给钱的做法一定会让孩子“月光”得更为彻底。

    父母只有弄清楚孩子很快用光零花钱的原因,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如果孩子把钱用在了购买有用的参考书上,或是买了一些玩具,对这两种用钱的方式的处理方法肯定会有所不同。

    孩子如果买必须的参考书,可以放宽处理,继续给他一点零花钱,但一定要问清楚孩子这样安排的原因;孩子如果买玩具,父母一定要“狠心”一些,千万不要妥协,一定要好好教育他,不让他养成只顾眼前、得过且过的心态。

    3.可以试着让孩子“贷款”。

    如果不得不提前额外给孩子零花钱,比如他没钱买午餐了,这时候父母就可以用“贷款”的方式,先把下个月的零花钱“贷”给他。因为是“贷款”,所以要有“借贷利息”。如果这个月给孩子100元,下个月就要让他还105元。当然,孩子可能没有经济来源,那就把下个月的零花钱压缩到95元。

    父母应该知道,让孩子“贷款”非常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财商,因为这可以让他预先接触贷款的世界。现实社会中,贷款是非常普遍的事情,如按揭贷款、税务贷款等。所以说,让孩子早一天认识贷款,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4.让孩子自我检讨。

    有时候,让孩子自己反省,找出错误的原因远比父母的责骂奏效。比如,孩子用钱买了一件没用处的东西,与其对他呵斥责骂,还不如让他自我检讨:买回来的东西有什么用处?为什么买了它以后,就会没钱买午餐了?东西怎么会值那么多钱……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反省,孩子就会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这会比一连串的责骂更容易让孩子明白理财的道理。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