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犯众怒武周饮恨 (第2/2页)
那李府家将认得他,此人是二公子挚友,当年还未到马邑任职时,与二公子亲热到“出则连骑,入则同卧”的地步,哪里需要通报?当即请他入客堂奉茶,并飞报二公子李世民。
此时,唐公在外领兵剿贼,大公子与四公子居于河东,三公子不知去向,家中只有二公子李世民坐镇。听闻刘弘基到访,李世民欣喜异常,连忙迎了出来。
“哈哈,今天是吹什么风?怎么把咱们刘大侠吹来了?”李世民一踏进客堂就笑了起来。
刘弘基放下茶杯,拱手笑道:“要是路过太原不来拜会,让你知道了还得了?”二人相视大笑,分宾主坐下。
“你任职马邑讲武堂,怎么会有空到太原来?”李世民端起茶杯问道。
“哦,第一批学生结业,我部下的都被分配到唐公的剿贼军中,所以来送送。现在正要赶回马邑,路过贵府,进来讨杯茶吃。”刘弘基说道。
李世民喝过茶,放在一边:“何必这么匆忙?既然来了,住一晚再走也不迟,我也正好再听听你游侠江湖的壮举。”
“呵呵,二公子有所不知。我麾下的学生没一个是善类,那帮小子三天不打就要上房揭瓦,尤其是上次你见过的那个李元霸,进讲武堂三个月,那叫一个鸡飞狗跳!如今俨然成为号令群雄的人物,让人头疼得紧!”刘弘基这话虽然是在抱怨,神情却十分得意,仿佛这些调皮捣蛋的学生让他引以为豪。
李世民听他提起自己的三弟,不动声色,从旁问道:“哦?讲武堂军事重地,可由得他胡闹,军法威严何在?”
“唉,那小子是死猪不怕滚水烫,只要犯了他的忌讳,管你是谁,一顿暴打。至于怎么处罚,他才懒得管,反正他皮糙肉厚,力大无穷。”刘弘基越说越得意,跟面对李元霸时简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
李世民可得意不起来,刘弘基的品性他很了解。此人年少时落拓不羁,行侠仗义,不事家产。到了前些年,已经沦落到一贫如洗的地步,连随军征高丽的盘缠都凑不齐。只能装疯卖傻私宰耕牛,故意被县令关进牢里来躲避兵役。后来趁贼寇四起,疯狂盗马,边卖边吃,跑到太原来,结识了自己。
这么一个不拘小节,慷慨义气的江湖豪强,他作老三的教头,真不知是福是祸。老三的脾气本来就倔强,冲动,要是再受这位老师的影响,以后还不无法无天?
正沉思时,忽听刘弘基问道:“对了,二公子,府上与陇西隋家可相熟?”
李世民没想到他有此一问,疑惑道:“隋府的外甥女便是我大哥发妻,两家常有往来,怎么想起问这个?”
刘弘基皱着眉头:“那就怪了,想那隋府,从前也是一方豪强。累代行商,家资巨万,富可敌国。虽称不上门阀,可也无人敢小视于他,近年来替朝廷蓄养战马,声威日隆。按说与他们结交的,不是公卿贵族,也是富商巨贾,奇怪的是,前些日子隋府千金护送战马到讲武堂,竟指名道姓要见我学生李元霸。可那小子是太原农家出身,怎么会……”
李世民也觉奇怪,那隋棠是隋府的掌上明珠,经常跟随其父到李家来拜访,她认识元霸倒不奇怪。可那时候元霸还被关在笼中,不得自由,她怎么会去讲武堂找他?
转念一想,是了,隋棠与大嫂是亲亲的表姐妹,定是大哥放心不下三弟,拖她顺便看望一番。这两人倒有缘分,那年老三好像才五六岁,爹还在长安作官,隋棠和她爹到府上拜望,见三弟被关在笼中,哭着吵着求爹把他放出来。当时爹看在客人的面子上,将老三放出来半天,没想到又疯又傻的三弟竟对隋棠言听计从,后来居然当着两家长辈的面,闹着要娶隋棠,让爹和隋伯父哭笑不得。
“这有什么奇怪的,帝王家还有几门穷亲戚。想必是沾亲带故,既然来了,顺便看望一下吧。”李世民不显山不露水,轻描淡写的说道。
刘弘基看着他,似笑非笑:“二公子,我那学生姓李,是太原人,又与隋府沾亲,会不会与府上也有关系?”
李世民从容镇定,笑而不语,刘弘基想了想,自己摇头道:“的确没有可能,如果和贵府有关系,又怎会到讲武堂受训?”
两人又说了一阵闲话,无非就是讨论时局,各地奇闻,都感叹天下大乱,群雄四起,突厥又在北方虎视眈眈,国家危急存亡之秋也。
眼见时候不早,刘弘基起身告辞,李世民苦留不住,只得亲自送行。刚出客堂,刘弘基想起什么事情来,停住脚步,问道:“二公子最近可在练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