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十八章:对话开启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十八章:对话开启 (第2/2页)

期始皇帝的威压,这一期的杜甫显得平淡许多。

    就像是两个老友席地而坐,慢慢谈论着彼此的人生经历。

    “哦?不愿来此乱世,尚能理解,但若是那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不知后世可有人愿意前来?”

    杜甫坐在沈飞面前,茗了一口茶,平淡的说道:“我大唐,如今不如意,但也曾强盛。”

    “彼时的大唐,能人志士如过江之卿,数不胜数。”

    “文人墨客,犹如天上星河。”

    “都城长安,繁荣富强。”

    “国力强盛,万邦来朝。”

    “这般大唐,不知后世可有盛世,与其相提并论。”

    说起曾经的大唐,杜甫满心骄傲。

    即便当今自己并不如意,但是也曾渡过一段富裕时期。

    那段时间,杜甫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大唐的繁华。

    沈飞微微一笑,说道:“大唐在后世华夏人的眼中,仅仅只是相对于历史而言的盛世。”

    “若是仅让大家前往大唐游览,那前来大唐的人数定然不少,但若是住在大唐,愿意前来并无几人。”

    “后世华夏何其发达?天下诸国,无人敢犯!”

    “大家会向往大唐的文化、美景、才子佳人,但也不会羡慕大唐百姓的生活。”

    杜甫眯着眼睛,对后世的华夏愈发好奇。

    他从沈飞的口中得出一个结论:大唐虽然亡了,但是华夏却一直继承了下去。

    而且,愈发发扬光大。

    沈飞笑了笑,继续答道:“第二问问后世百姓,晚辈正好回答。”

    “不知道杜兄可曾想过,后世华夏让人人皆可饱览诗书。”

    “后世百姓,经历过一次次的漂泊流离,但最终在一千多年后的华夏,走向了安定。”

    “后世华夏,自然有流离的黎民百姓。”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华夏经历过百姓流离的年代,正因为如此,才有一批又一批的能人志士站了出来。”

    “他们从百姓中走出,他们当初只是一群文人,但恰恰就是这一帮文人,让华夏百姓不再漂泊流离,不再饱受战乱。”

    听到这里,杜甫略为惊讶:“文人,尚能救国?”

    “文人,自然能救国。”

    “他们从国外见到了光芒,他们在国内见惯了黑暗,正因为见证一缕阳光,他们才无比向往光明。”

    “他们最先在黑暗中苏醒,也最先在黑暗中死去。”

    “后世的华夏百姓,也曾如同当今的乱世一般,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但华夏最终迎来了曙光。”

    “无战乱,无赋税,安居乐业。”

    “十四万万华夏人,再也不会因为天灾人祸,而导致饿死街头。”

    杜甫表面上毫无波澜,但是内心的思绪早已经飘向远方。

    特别是听见那一句,文人亦可救国,让他原本灰暗的内心重燃希望。

    “后世是否有人超越李太白?”

    “这个倒是不好说。”

    “俗语云:文无第一,武无第二。”

    “在历史上,倒是的确有一人能够与李白相提并论,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对于这最后一个问题,沈飞倒是想隐瞒一下。

    “哦,居然有人能够与李太白相提并论,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你这么一说我倒是来了兴趣。”

    杜甫对于沈飞的回答很感兴趣。

    在当前的大唐,李太白是绝对的诗坛巅峰。

    贵妃磨墨力士拖鞋,皇帝都要像他求诗。

    “论后世的影响力,此人不输李太白。”

    “有人学他的字,有人学他的诗,有人学他的风骨。”

    “他向天下人展示了另一种盛世气象。”

    “在他那个朝代当中,要数他的胸怀最为博大,他的境界最为崇高。”

    “他的人格最为健全,他的情感最为深沉。”

    “他的眼光敏锐,他的情感细腻,他的体察最为细致。”

    “李太白的诗歌,展现了盛唐的浪漫豪放,雄伟瑰丽。”

    “而他的诗歌,则是体现了一个时代的落幕。”

    “李白的诗歌展现了肆意纵情,无边的憧憬。”

    “他的诗歌更为深沉,揭露了当时的百姓生活。”

    “李白的诗歌豪放不羁,他的诗歌深沉抑郁。”

    “他一直低头视察众生疾苦,他低头盯着脚下的土地,从来没有望见天上的星空。”

    听到这里。

    不少直播间的观众都愣住了。

    稍微有点历史常识,都能知道沈飞所说的诗人正是杜甫。

    当下的杜甫,虽然没有像李白那样天下皆知。

    但是却在盛唐之中,博得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杜甫生前从未想过,自己在死后能与李白并列。

    更没有想过。

    自己在生前的名气不如大唐,在死后对后世的影响力却反超了李白。

    “现在的杜甫还从来没有想过,自己居然能够与李白并列吧?”

    “杜甫现在尚且没有被封作是诗圣,名气也不如李白,他估计没有往这个人就是自己那方面想。”

    “我第一次才知道,杜甫原来生前并没有与李白齐名,也没有师承这个名号。”

    “也许这就是华夏的谦逊吧,毕竟杜甫不会厚颜无耻的把自己称作诗圣。”

    “说的倒也是,不知道当沈飞揭秘这个人就是杜甫的时候,他的表情是怎么样的?”

    “我去,你这么一说,我顿时就期待了起来。”

    ……

    另一边。

    茅屋内。

    沈飞面无表情的念完了台词。

    话音落下。

    他便扭头看向一旁的杜甫,开口说道:“不知杜兄,是否已经猜到了这人是谁?”

    杜甫苦涩道:“恕杜某愚钝,后世的人物杜某实在是难以猜测,不知此人是何许人也?”

    沈飞微微笑了笑。

    清了清嗓子。

    “此人,来自大唐!”

    “他被后世尊称为诗圣,是为诗中圣人。”

    “只恨他终生郁郁不得志啊,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后世几十乃至上百年,皆有人学习这位诗人的风格。”

    “他……便在我的眼前。”

    沈飞的目光,伴随声音看向正前方的杜甫。

    言下之意,已经很明确了。

    杜甫闻言,眼神内敛,微微皱眉。

    似乎有些不敢置信。

    “我……与李白并列?”杜甫的话语当中,半是困惑,半是惊讶。

    迟疑了片刻,杜甫长舒一口气。

    表情极度复杂。

    一时间,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是自豪?

    是骄傲?

    亦或者是诗人间的惺惺相惜。

    “好,得知华夏无忧,杜某也没有太多遗憾了。”

    “大唐日后虽不存于世,但吾辈的诗歌却流传了下去,倒也不负人间一梦几千秋。”

    “在史书上,也能稍稍博得一席之地。”

    “这位小友,杜某,无憾了!”

    杜甫沉吟一声,俯首作揖。

    “杜兄,若有机会,晚辈定会让你与太白,再度重逢!”沈飞以礼还之,深深的鞠躬道。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