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尚贤(2) (第2/2页)
从何知道崇尚贤能是为政的根本呢?答道:由高贵而聪明的人去管理愚蠢而低贱的人,那么,国家便能治理好,由愚蠢而低贱的人去管理高贵而聪明的人,那么,国家就会混乱。
因此知道崇尚贤能是为政的根本。所以古时的圣王都能够举贤任能,不袒护父兄,不偏向富贵,不宠爱美色。
是贤人,就选拔上来给他富贵和权利,如果是不肖之人,便免去职位使他贫穷而为奴仆。
于是百姓都为了赏赐而努力,害怕受罚,争相做贤人。因而贤人多而不肖的人少,这就叫做促进贤能。
之后圣人分辩贤人的言谈,考察他的行为,测试他的能力而谨慎地给他官职,这便叫做检验贤能。
因此,可以让他治理一国的,就让他治理一国,可以让他做官的,就让他居官;可以让他治理一座城邑的,就让他治理一座城邑。
凡是能够治理国家、官府、城邑乡里的,都是国家的贤人。贤人治理国家,早上朝而晚退朝,审讼断狱,处理政务,所以国家得到治理而刑法公平严正;贤人做官长,晚睡早起,征收关市、山林、川泽的税利,以充实官府财用,所以官计充实而财货不流散;贤人治理都邑,早出晚归,耕耘种植,积聚豆粟,所以豆粟多而百姓食用充足,因此国家得到治理而刑法严正贤人做官长,晚睡得起,征收关市、山林、川泽的税利,以充实官府,所以官府充实而财货不流散;贤人治理都邑,早出晚归,耕耘种植,积聚豆粟,所以豆粟多而百姓食用充足,因此国家得到治理而刑法严正,官府充实而万民富足。
对上能置备洁净的酒食祭品,祭祀天帝鬼神;对外能准备兽皮货币,与四邻诸候交好;对内可以使饥饿的人得到食物,使辛劳的人得到休息,养育广大百姓;向外可以招徕天下的贤才。
所以上则天帝鬼神给他赐福,外则诸候与他结交,内则万民亲附,外则贤人归顺。
因此谋事能达到目的,行事就能成功,防守则坚固,出征讨伐则强大。
所以从前三代圣王尧、舜、禹、汤、文、武能够统一天下,统领诸候,举贤是他们采取的方法。
即然有了这样的方法,但如果不知道推行这一方法的手段,那么事情仍是没有结果。
所以要立下三项根本原则。什么是三个根本呢?答道:爵位不高,百姓就不尊敬他;俸禄不厚,百姓就不信服他;权力不大,百姓就不惧怕他,所以古代圣王给他高贵的爵位,优厚的俸禄,实际任务,决断的权力。
这难道仅仅是给贤臣以赏赐吗?为的为要顺利执行任务啊,《诗经》说:“告诉你要忧人之忧,教导你要按功授爵。谁能拿了火热的东西,而不用冷水洗手呢?”这是说古代的国君诸候不可不亲善那些继承人和辅佐大臣,就如同拿了热的东西后要用冷水洗一下手一样,是为了使手得到休息。
古代的圣王如果得到贤人就任用他,颁赐爵位使他显贵,割地分封使他富足,终身都不厌弃。
贤人如果得以事奉明君,也必竭尽全力来承担国君的工作,终身不倦。
如果有了美好的功德,就归之国君。所以功德归上而怨恨诽谤由臣下承担,安宁喜乐归于国君,而忧愁归于臣下。
因此古代圣王如此处理政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