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三章 培养孩子的理财技能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三章 培养孩子的理财技能 (第2/2页)

这就是存钱,要让这个储蓄罐“吃饱”,这个储蓄罐里的钱可以做很多事情。

    当孩子已经养成了把零钱放进储蓄罐里的习惯,一段时间过后,当他发现钱罐里已经有数目不少的钱时,他会觉得很惊喜。这时父母可以告诉他,他的存款可以帮他实现一个比较大的心愿,这就更容易帮他建立起储蓄抗风险的理财观念。

    2.记得经常督促孩子。

    在孩子刚刚开始学储蓄的时候,父母要记得经常督促孩子,要让他每天都把零钱放进储蓄罐,必要的时候,可以在银行兑换一些硬币给孩子。这样慢慢地,孩子就形成了向储蓄罐里存钱的习惯了。

    3.给孩子在银行开设理财账户。

    当孩子年龄稍大一点的时候,父母就应该在银行给他开设理储蓄户。目前,各大银行纷纷推出让孩子理财的金融工具,让孩子通过亲自进行一些简单的账户操作使用,来帮助他了解金融知识,养成良好的储蓄习惯。有的银行为孩子配备了专门的收支账簿,账簿中生动清楚的图示指导取代了一般账簿中枯燥繁琐的文字信息,让孩子清楚自己的收支状况,父母还可以通过主卡掌握孩子的开支情况。

    据报载,某银行推出了“携手奥运成长账户”,这是一种面向青少年的以奥运为主题的“账户管理套餐”。该账户倡导“资金积累更快、账户收益更高、理财本领更强”的理念,激发青少年通过平时的积累,获得参与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机会。而作为奥运会特色产品,该账户提供印有福娃图案的彩色存折以及个性独特、可分性别的长城花季卡。

    为孩子开设一个储蓄账户非常有必要,因为这样一来,孩子在过节收到红包时,父母就可以陪他把钱存到理财账户里。这样,既有助于孩子养成了储蓄的好习惯,还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4.告诉孩子哪些地方可以存钱。

    可能孩子只知道在银行可以存钱,这时候,父母应该告诉孩子,除了银行,还可以到其他地方存钱,这些地方就是非金融机构。这些机构主要包括国有及股份制的保险公司、城市信用合作社、农村信用合作社、证券公司等。

    5.让孩子认识储蓄的重要价值。

    父母有责任告诉孩子,储蓄是我们为生活中的意外状况购买的保险,否则,没有人能够承受不幸的打击。如果你不懂得储蓄,那么你就不会成功地主宰自己。那些因为自己不够富有而烦躁的人、那些不能克制自我的人、那些被自己的冲动所支配、不愿为未来积蓄的人,都将处于非常不利的境遇。

    让孩子知道,由于没有储蓄,很多人失去了生活中的许多好的机会,而这仅仅是因为他们在一帆风顺的时候总是把钱花得精光!每个年轻人都应该有储蓄的远见和机智。这能使他在意外或紧急情况下镇定自若,而且万一遭受重大的损失,也可以东山再起。没有储蓄,他可能许多年都翻不了身,尤其是在还有一大家子指望他供养的情况下。

    §§§5、教孩子学会制定合理支出计划

    父母一定要知道,如果想培养孩子的理财技能,就应该让孩子知道花钱要有计划性。对孩子来说,花钱有计划是一种非常好的习惯。

    一般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就会自然具备一些支配金钱的能力。但是,父母也不要掉以轻心,必要的时候,要和孩子一起,制定一些合理的支出计划来帮他科学合理地使用金钱。

    不可否认,大部分孩子的花钱欲望总是非常强烈,老是喜欢买一些新鲜的东西。刚开始的时候,孩子的这种欲望是无意识的,但是父母如果不注意而一味迎合他,就会纵容、滋长孩子的不良消费欲望。那么,怎么让孩子处理这个棘手的问题呢?那就是要让他控制自己的消费欲望。

    很多父母都有这样的体会,每当带着孩子走进玩具店或者超市的时候,孩子总是会没完没了地要求父母买各种玩具和食品等。这是令许多父母感到头痛的问题。

    有一位非常明智的妈妈,她每次带女儿去超市前,总是先跟女儿说:“今天,妈妈带你去超市玩,你可以买一件你最想买的东西,价格在20元以内。你得先想好要什么才决定买,如果你要好几件东西,妈妈就不带你去了。”

    女儿听完妈妈的这个“条件”后,总是高兴地回答:“妈妈,我知道了,我最想要一个小洋娃娃,不过我还得去超市里看看什么娃娃漂亮。”

    于是,母女俩就去超市了,妈妈带着女儿看了各种各样的洋娃娃,并给她讲了一些与洋娃娃有关的故事。最后,女儿买了一个自己喜欢的洋娃娃回来。

    这位妈妈的聪明之处在于给孩子出了一个难题,孩子需要事先根据价格的上限来决定她要买什么。实际上,这位妈妈做的就是让孩子制定一个合理的支出计划。

    澳大利亚著名儿童教育家帕特里夏・赖特森曾说:“适当地拒绝孩子很重要,即使你完全是可以满足他的。必须让孩子知道,不是想要什么就能得到什么。”

    父母一定要知道,如果想培养孩子的理财技能,就应该让孩子知道花钱要有计划性。对孩子来说,花钱有计划是一种非常好的习惯。这个计划不仅包括支出,还包括储蓄,父母可以与孩子一起编列支出预算,帮助孩子培养理财的技能。

    孩子一旦学会了花钱有计划,他做事也就不会再盲目,生活也就自然会变得有条理了。

    财商培养建议:

    1.教孩子明白什么是合理支出。

    父母有必要告诉孩子什么样的消费是合理支出和不合理支出。要教会孩子尽量避免不合理支出。这样慢慢培养孩子合理支出钱财的技能。通过指导和监督,孩子自然就会提高理智消费的能力,就能够有所节制地花钱。

    要教会孩子怎样辨别合理支出和不合理支出。比如,在孩子买东西之前让他必须想清楚要买的东西是否真正需要,可以让孩子在心里问自己:“这个东西我需要多久?”“如果不买的话会有什么不利的情形?”“是不是可以用其他的东西做替代?”……这些问题可以帮孩子有效辨别支出是否合理。

    教给孩子在买东西之前要列一个购物清单,一来可以节省购物时间,二来也是避免不合理支出的有效方法。当然,也可以教育孩子利用压岁钱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长辈购买节日礼物或生日礼物,花钱多少无所谓,关键是增加亲情,培养孩子的孝心。这也是必要的合理支出。

    另外,也可以跟孩子讲一些小故事,并与孩子一起分析小故事,指出故事里的支出是不是合理的支出。让孩子来指出故事里的不合理支出现象,从而加深孩子对必需付出的理解,故事里可以有很多反面的教材,用来警示孩子,引导孩子正确理财。

    2.告诉孩子哪些是生活的必需支出。

    要让孩子了解什么是生活必需,慢慢体会生活的基本要素,这对他将来的独立生活很有帮助,尤其是对他的理财技能帮助更大。一般来说,孩子很少知道父母给予他的生活是怎么一回事,也就是说他很少知道生活需要付出什么。

    让孩子了解必需付出,为的是让他知道,除了必需的事情,其他的都可以当成“非需求”。当然,这并不是说不要为其他事情做开支。告诉孩子,衣食住行四个方面都是生活的必需付出。那么,怎样让孩子对此有更形象、更深刻的认识呢?

    父母可以让孩子观察家里都在那些方面有开支。可以告诉孩子,这个月家里用了多少电,烧了多少煤气,用了多少水,然后和孩子想一下,如果不为这些事物付出,家里将是怎么样的一个处境。之所以这样做,就是让孩子理解这些付出都应该在生活预算内,缺一不可。

    3.让孩子制定消费计划。

    当孩子手中有了一定数目的钱时,父母一定要帮助孩子科学合理地使用。一般来说,孩子的毛病就是父母给多少就花多少,花完了再向父母要。针对这一点,父母要督促孩子制定一个合理的消费计划,当然,消费计划主要由孩子来制定。

    比如,在给孩子钱的时候,父母可以给他提出一个支出原则,让孩子自己去制定计划。父母不要干预孩子制定计划,但是要对孩子的计划进行监督、检查,看看孩子是否根据计划合理地使用零花钱。

    §§§6、节俭孩子成就好孩子

    节俭是一个人的重要品质,在今天这个时代,孩子只有懂得节俭,才能建设好家庭,才能创造一番事业,才能获得一生的成功。

    即使家里很有钱,父母也要让孩子懂得节俭。提倡节俭并不是反对孩子消费,而是提倡合理消费,反对孩子肆意挥霍和不道德消费。不管家庭贫困还是富裕,盲目地花钱、随便浪费金钱永远都是不良品质的反映。

    要让孩子知道,钱一定要花得有意义,真正做到无有所值。孩子现在怎样花钱,将会直接影响到他将来管理金钱的能力和习惯。如果他能够养成节俭的美德,就意味着他具备了控制自己欲望的能力,也意味着他已经有了独立的意识。作为孩子,应该了解生活中勤俭美德的重要性,要从小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关于节俭,古代的先贤给后人做出了很好的榜样。

    三国时期的蜀国贤相诸葛孔明在《诫子书》中写道:“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勤俭总是相连的,所以,要让孩子学会爱惜东西,节约粮食,同时也要让他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干,尽自己所能帮助家人料理家务。

    唐朝著名诗人李商隐说:“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意思是,尽看前朝旧事,成功来自勤俭节约,而奢侈浪费最终会导致国破家亡。李商隐虽是婉约派诗人,但这句诗并不“婉约”,一句话概括了节俭对于国与家的重大意义。

    奢侈浪费则历来被世人所不齿。北宋时期杰出史学家司马光在《训俭示廉》中说:“侈则多欲”,而“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意思是说,一个人奢侈浪费就会产生很多种不好的欲望,而这种欲望多半会导致贪图享受,追求豪华,这样必然会因为行为不合正道而灾祸临头。

    明朝著名理学家朱柏庐先生在《治家格言》中写道:“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意思是说,一碗粥、一碗饭,应当想到得来是不容易的;一丝一线,应常想到,这些东西生产出来是很艰难的。这句话在告诫人们要勤俭节约,不要铺张浪费。

    朱柏庐谆谆教诲下一代,要从小事做起,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他认为,千万不要把日常的事物看轻了,要知道父母谋求衣食的艰难,桩桩件件都来之不易。它包含着饮水思源、不要忘本的意思。

    作为父母,应该让孩子把古圣先贤的名句永远镌刻于脑际。“当用则万金不惜,不当用则一文不费。”相信,华人首富李嘉诚对这句话理解最深,他可以捐几亿元,但他也可以不让一分钱轻易失去。

    很多人可能认为勤俭的观念已经陈腐不堪,也正是在这种观念驱使下,“节俭”一词也渐渐被一部分人遗忘了。其实这是非常不应该的,因为社会经济正在一片喧嚣声中高速发展着,要知道,社会经济越发展,勤俭的社会功能就越来越大。勤俭持家在新时代的今天并不过时,而且勤俭节约还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是国家和民族精神与力量的象征。

    如果每个人每天节约1分钱,中国13亿人就能节约1300万元,一年就能节约大约50亿元,就能建起5000所希望学校,就能让近千万个失学的孩子重返校园。由此可见,倡导勤俭节约对于一个泱泱大国有多么的重要!

    日本人正在崇尚“清贫思想”,他们在用我国古代《菜根谭》上的格言管理企业。法国人也在更新观念,以俭朴为荣,政府倡导全民勤俭过日子。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开始提倡“简单生活”,因为他们发现了简单生活所带来的快乐和享受。节俭已成为一些经济发达国家的新时尚。

    美国人大卫在美国非常走红,原因是他写了一本名叫《自动百万富翁》的畅销书,这本书的中心内容就是提倡节俭持家致富。大卫认为,节俭持家并不同于普通的勤劳致富,这是两回事情。勤劳可以致富,但如果不能系统地、长时期保护财富,最后还是一无所有。因此,勤俭持家就是勤俭管理家的财富,最后达到能够致富,这是唯一可行的方法。大卫本人也因此被全球第一网――雅虎网站聘为财经专栏作家。

    由此,父母应该让孩子明白,节俭并不是小气,而是“世界通用”的一种美德,是一种做人的素质。世界首富比尔・盖茨,日常生活非常简朴节约,他认为,不管是富足还是贫穷,一个人只有用好了他的每一分钱,他才有可能事业有成。

    英格瓦・坎普拉德是世界知名企业瑞典宜家(IKEA)的创始人,他曾经一度超过比尔・盖茨成为世界首富。但他的生活却俭朴得难以置信:座驾是一辆已经驾驶了15年的轿车,乘飞机出行总是坐经济舱。

    有一位记者向他证实是否真的驾驶一辆破旧的沃尔沃汽车时,坎普拉德说:“它还很新呀,才用了15年。”

    “人们说,我很小气,但我不介意他们怎么说。我为能遵守我们公司的规章制度而自豪。”坎普拉德这样做的部分原因是激发宜家在全球的9万名员工重视节俭的美德。宜家员工总是被要求办公用纸必须正反面都要利用起来。

    沃尔玛的创始人萨姆・沃尔顿也同样规定,所有的沃尔玛员工都必须遵守节俭的经营规则。沃尔玛从来不在豪华商业区设立分店,广告上的投入也少得可怜,用于办公场所的费用更比同等规模的企业少3/4。正是因为沃尔玛执着于节俭经营的理念,这家零售业航母才得以在全球市场上所向披靡。

    美国人沃伦・巴菲特被称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投资家”,他的生活准则就是“简单、传统和节俭”。他穿的西服是旧的,钱包是旧的,开的汽车也是旧的。但是他却获得了常人难以企及的成功。

    《节俭精神》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节俭不仅仅是美德,更是一种成功的资本,一种核心竞争力。在微利时代,只有节俭的企业有生存发展的机会。”节俭是一个人的重要品质,同样,在今天这个时代,孩子只有懂得节俭,才能建设好家庭,才能创造一番事业,才能获得一生的成功。

    财商培养建议:

    1.试着改变孩子的消费观念。

    父母应该注意让孩子改变一下消费观念,要让他树立节俭的意识。在这一方面,伟人*早就教导人们要“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较少的钱办较多的事”,坚持勤俭建国的方针。所以,我国的国情和事业都决定了每一位公民都应该养成节俭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即使将来国家富裕了,仍旧不能奢侈浪费,这不仅在经济上有重大意义,而且在政治上也有重大意义,它是保证社会主义事业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要让孩子懂得,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国人民的传家宝,历来为国人所提倡,每一位有志气的孩子都应该静下心来,仔细咀嚼民族的这些传统精神“盛宴”,把这一传统美德发扬光大。

    2.让孩子在生活中身体力行节俭。

    父母一方面要让孩子建立起节俭的意识,另一方面也要让孩子积极行动起来,在生活中厉行节俭。比如,如果去比较远的地方购物或活动时,一定要让他乘坐公交车,而不能乘坐出租车;可以让孩子在超市或商场购买一些打折的生活必须商品,当然也可以利用商家的购物优惠券购买;可以让孩子尝试在网上购物,一般来说,大型的购物网站商品都打一定的折扣,比如当当网、卓越网等。

    3.教孩子懂得珍惜物品。

    父母也要注意教育孩子珍惜物品,不浪费。让孩子懂得所吃、所穿、所用的都来之不易,都是人们用汗水和心血创造出来的。随意浪费就是不珍惜劳动果实、不尊重劳动的表现。

    4.让孩子体验劳动的艰辛。

    让孩子经常参加劳动,体会劳动的艰辛。如果有条件,可以带孩子去参观工厂、农村的生产劳动过程,参观书籍、报刊的印制过程。孩子一旦懂得了这些,也就会养成节俭的习惯。

    5.父母要给孩子做节俭的榜样。

    当然,培养孩子的节俭品质,也应该从父母做起。在节俭方面,父母从认识到行为都应给孩子做出好样子。节俭的美德是传家宝,在孩子身上应得到继承和发扬。

    §§§7、孩子的零花钱会创造精彩生活

    作为父母,不应该只给孩子零花钱,而不管他零花钱的用途。重要的是,父母一定要让孩子学会用零花钱来创造他的精彩生活。

    国内一项对北京、上海等5大城市儿童消费所作的调查显示,5城市儿童全年的零用钱总额超过10亿元。可见,怎样有效引导孩子使用零用钱就成了父母不得不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

    然而,让人感到担忧的是,中国同龄孩子间零花钱的差额过大,父母给孩子零花钱方式较为随意,孩子对零花钱的支配权也偏小。所以说,教育孩子理财,一定不能忽视他们的零花钱的存在。

    日本前桥国际大学山本教授曾和同事一起进行了一次关于中、日、韩以及越南四国少年零花钱方面的调查,他发表调查报告指出,比起近邻日本、韩国和越南,中国城市青少年的零花钱绝对金额最多。

    山本教授曾说:“在我们入户调查的一个中国家庭,该户读初一年级的中学生一个月零花*到400-500元,而据他母亲讲,这个数额在班级上并非最多。”实际上,如果按照实际购买力换算,这相当于日本和韩国孩子零花钱平均水平的2倍,甚至是3倍。

    根据他们的调查,在日本相同年级也就是十三四岁的中学生中,每个月零花钱在2000-3000日元之间,折合成人民币约140-200元之间,韩国青少年的零花钱绝对金额比日本略少,但是考虑到购买力的因素,两国相差并不大,而同样经济发展迅速的越南,青少年的零花钱数额最低。

    在描述中国青少年的零花钱状况时,日本学者用了“不安定”这个词语来形容。在中国家庭,子女的零花钱金额随着家庭经济的变化,每个月可能都会有所不相同。除此之外,一个班级中,孩子零花钱的数额相差也非常大,一个月零花钱多者可以上千元,少的则可能几乎没有。日本学者表示,中国孩子零花钱的“贫富差异”让人吃惊。

    日本学者调查发现,中国一个班级孩子家庭的收入水平即使差不多,因为家庭教育观念的不同,中国父母给孩子的零花钱数额也有明显差别。在日本和韩国,尽管经济条件不尽相同,但一个班级同学的零花钱基本保持在同一水平线上,父母甚至会相互打听各自给子女零花钱的数额,并约定大致的数额,以免让孩子攀比而造成心态不平衡。

    在中国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也引起了日本学者的兴趣,即中国孩子的零花钱并不是完全自主安排的。山本教授曾说:“我们在调查中发现,中国孩子的零花钱虽然比较多,特别是压岁钱也有很大数额的进账,但是这些钱的使用通常要由父母指导支配,最后多数用在学费、书本费等方面。”

    山本教授表示,在日本,零花钱完全都由孩子自己支配,学费等费用则是父母应当承担的支出。日本、韩国父母虽然严格控制子女零花钱的数额,但是一旦给出就不会对零花钱的使用过多干涉,让孩子自主安排零花钱,父母把这视为培养孩子理财意识的途径。

    中国父母给与孩子零花钱似乎缺乏固定的模式,日本学者表示在其他三国,父母给孩子零花钱的方式都比较固定,而中国父母给孩子零花钱的方式就显得比较随意:既有可能定时定量地给,也可能为满足孩子的要求而额外增加。

    根据调查,四国的父母对孩子零花钱的控制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定期给孩子一定数额的零花钱,让孩子自己安排开销。第二种是根据孩子的要求或愿望来给孩子零花钱,每一次和孩子协调或者控制孩子的要求。日本家长多选择前者,韩国和越南的家长则乐于采取后一种方式,而在中国,两种方式的选择兼而有之。

    日本学者认为,不同零花钱的给予方式对孩子的人格培养有不同影响。定时定量的方式可以让孩子懂得统筹安排财富;需要用钱时与家长协商,则能锻炼孩子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而没有规律地随意给零花钱,可能造成的后果是,如果给得少,孩子有可能会压抑自己的欲望,一旦给得多的时候,很可能导致欲望的无节制。

    在今天,无论是社会学家、经济学家,还是理财专家都一致认为,孩子手中有一定的零用钱本身并不是什么坏事,关键是父母一定要引导孩子能够正确的支配和使用手中的钱,让他能够从小学树立一个正确的理财消费观念。

    可见,作为父母,不应该只给孩子零花钱,而不管他零花钱的用途。重要的是,父母一定要让孩子学会用零花钱来创造他的精彩生活。

    财商培养建议:

    1.鼓励孩子用零花钱购买一些东西。

    儿童理财教育专家认为,孩子上小学后,父母应该帮助他掌握一些最基本的理财知识,比如消费、储蓄等,并让孩子进行适的当尝试。在现实生活中,应该鼓励孩子用自己的零花钱买他喜爱的一些小东西。

    比如,带孩子去超市时,孩子可能喜欢某个小玩具或者是某本书,这时候父母就可以建议孩子用他的零花钱买,然后鼓励他去付款,这样既能帮助孩子了解金钱的实际价值,又能锻炼孩子的胆识。

    2.与孩子讨论剩余零花钱的用途。

    当孩子零花钱不够用时,父母尽量帮他找出原因,让他克制自己的花钱欲望;当孩子零花钱有剩余时,父母一定要对孩子提出表扬,然后与孩子一起讨论怎样用剩余的零花钱。

    比如,可以让孩子把省下来的零花钱存入专门的账户,这时候可以把银行储蓄的方法、种类、利率、计算利息等知识逐渐地教授给孩子,培养孩子对理财的兴趣和能力。

    3.让孩子积攒零花钱。

    父母可以鼓励孩子把零花钱积攒起来,这样他就可以买一些自己想买的“大件”,一旦孩子用自己的零花钱实现了一个比较大的“愿望”时,他就会比较有成就感。同时,这样还有利于孩子树立一个长远目标,并能坚持实现这个目标。

    父母一定不要对孩子的“大件”要求有求必应,这样不利于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孩子也不会爱惜金钱。

    4.给孩子建立关于零用钱的“可”、“否”的观念。

    在零花钱方面,父母也应该给孩子建立相关的“可”、“否”观念。比如,帮父母买东西找回的零钱应及时交给父母;不能零用钱随便买一些无益的玩具或街头零食;零用钱可以买好书籍,但不能只买不看;不可以拿零用钱去网吧或其他少儿不宜的场所;不可以用零花钱与同学攀比穿戴或高级文具等;可以用零花钱去救助那些急需帮助的人;可以用自己省下的零花钱为父母或师长买一点能代表自己心意的礼物,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感激父母。

    §§§8、给孩子一次持家的机会

    父母应该尽早给孩子一次持家的机会,让他做一回家庭“财政大臣”,让他对金钱有一个重新的认识,以此来培养他的理财技能。

    无论做什么事情,一个人如果不能设身处地、亲自去体验,他就没有办法知道其中的痛苦和艰辛,当然也就没有办法品尝到成功后的甘甜和幸福。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只有让孩子切实持家,就等于让他在生活中实践了理财的过程,他的理财能力就会得到快速的提高。在家庭中,孩子只有掌管了钱财,做了家庭“财政大臣”后,他才能体味到其中的滋味。

    作为父母,也应该尽早让孩子体验到这种经历,给他一次持家的机会,让他做一回家庭“财政大臣”,让他对金钱有一个重新的认识,以此来培养他的理财技能。这会同时也有助于孩子树立健康的消费观念,养成勤俭持家的习惯。

    由浙江省家庭教育学会主办的《家庭教育》杂志曾经刊登过一个案例:

    老王的儿子今年13岁,随着他一天天长大,吃穿玩乐也越来越讲究,每天桌上若无鸡鸭鱼肉,便绝食抗议,衣服稍旧或不时髦就不愿穿。平时向父母要零花钱时,10元、20元不动心,难以达成“协议”,而且对家里的物品也毫无爱惜之心。

    儿子的现状让老王深思,他们的工作单位都不景气,两口子随时都有可能下岗,家庭每月总收入还不到1000元,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儿子这样大手大脚地花钱,他们日后如何能侍候得了这个“小皇帝”?

    妻子提议开一个家庭会议,会上妻子说:“现在我们家花钱多,来钱少,每月入不敷出。我建议以后每月开一个家庭会,通报每月家庭收入,实行家庭成员人人轮流理财,做到计划开支、节约开支。”老王马上表示同意,儿子则疑惑地问:“我也参加理财?”妈妈不容置疑地说:“是的,你也是家庭中一员,自然要参与理财。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